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代表作品《漫长的旅行》)
摘要:约翰尼斯·延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年1月20日-1950年11月25日)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丹麦小说家、诗人。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卡塞亚的宝物》,后长篇小说《丹麦人》出版,由约翰尼斯根据学生时代的经历写成。从此,约翰尼斯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从1897年起创作了30多篇描写家乡西玛兰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出版了《西默兰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连...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尼斯·延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年1月20日-1950年11月25日)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丹麦小说家、诗人。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卡塞亚的宝物》,后长篇小说《丹麦人》出版,由约翰尼斯根据学生时代的经历写成。从此,约翰尼斯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从1897年起创作了30多篇描写家乡西玛兰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出版了《西默兰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连... [阅读全文]
摘要:拉斯穆斯·法尔克·延森是丹麦的球员,场上位置是前锋。职业生涯赛季俱乐部号码出场进球国家联赛等级排名2011/12欧登塞9162丹麦12010/11欧登塞9丹麦12参加比赛赛事时间代表球队比分对手首发出场进球欧洲联赛03-10 02:00哥本哈根2 - 1阿贾克斯是90’1丹超03-05 23:00哥本哈根5 - 0霍森斯是66’0丹超02-26 23:00哥本哈根1 - 1北西兰是83’0欧洲联赛... [阅读全文]
摘要:延森(J.Hans.D.Jensen)是德国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学家,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创立者之一,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人物生平延森1907年6月25日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一位园艺学家。延森在中学读书时就初露锋芒,一位教师看出他的才华,特地为他向学校申请奖学金。他曾先后在弗赖堡大学和汉堡大学读书,1932年在汉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36年至1941年,延森就聘于汉堡大学担... [阅读全文]
摘要: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1902年11月17日—1995年1月1日),美籍匈牙利理论物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曾参与曼哈顿计划,与恩利克·费米等人一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尤金·维格纳1902年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曾提出原子核吸收中子的理论,并且发现在放射作用(即“维格纳效应”)下固体改变其大小,因而... [阅读全文]
摘要:尼古拉·巴索夫(俄语:Николай Геннадиевич Басов,1922年12月14日-2001年7月1日),苏联物理学家、教育家,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简介苏联物理学家。1922年12月14日生于的沃罗涅日。1948年入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1950年起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所长、所长。1956年获物理-数学博士学位。1963年创建量子无线电物理研究室并兼任主任。... [阅读全文]
摘要:查尔斯·哈德·汤斯(1915年07月28日——2015年01月27日),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1935年以人成等成绩毕业于故乡的福曼大学。在杜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然后去西部深造,于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几年中,他在贝实验室从事雷达投弹系统的设计工作。 1948年他遇到拉比。拉比建议他去哥伦比亚大学。这正合汤斯的心愿,遂进入哥伦亚... [阅读全文]
摘要: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英文: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理查德·费曼,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最初主修数学和电力工程,后转修物理学。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与高中相... [阅读全文]
摘要: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1994年),美国物理学家。与费恩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1918-1988)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 1906-1979)一起,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所做的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共同分享了196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处理电子与电磁辐射... [阅读全文]
摘要: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毕业于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时任东京教育大学教授的朝永振一郎因“重正化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个人履历朝永振一郎,1906年3月31日生于日本东京。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随后在玉城嘉七郎研究室任临时见习研究生。3年之后,赴东京理化研究所,在仁科芳雄研究室当研究... [阅读全文]
摘要:卡斯特勒,因发现和发展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获得了196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成就我们知道,原子能级在磁场中会发生劈裂,为辨认和了解这些磁支能级,卡斯特勒(图1)等人发现和发展了双共振方法——即使原子的光学频率的共振和射频电磁波(赫兹波)的磁共振同时发生的方法。对于原子激发态的磁支能级之间的磁共振,由于激发态的粒子数非常少,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当用一束极化的光来使原子激发时,并不是激发态... [阅读全文]
摘要:汉斯·贝特(英文名:Hans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在美国《近代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供后人参考引用的标准文献。在这一著作中,他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生平1906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今属... [阅读全文]
摘要: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W. Alvarez, 1911-1988),美国物理学家,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获得了196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生平193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1934年获得硕士学位。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 加州大学教授。同年担任辐射实验室研究员于。1940至1943年,麻省理工学院。19... [阅读全文]
摘要: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里,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默里·盖尔曼童年时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14岁进入耶鲁大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继转麻省理工学院,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年仅22岁。1951年盖尔曼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工作。1953年到芝加哥大学当... [阅读全文]
摘要:内尔(Néel,Louis Eugène Félix) ,1904年生于里昂,法国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履历内尔于1932年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然后一直留校任职,1945年去格勒诺布尔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固体的磁学性质。在铁磁性物质(如大家都知道的铁)中,在不很高的温度下,所有原子的磁北极都会指向同一个方向。内尔指出存在有另一种“反铁磁性”物质,在这种物质里,各层原子... [阅读全文]
摘要:阿尔文(Alfvén,Hannes Olf Gosta 1908~ 1995)瑞典物理学家 ; 1908年 5月 30 日生于瑞典诺尔雪平。他和法国物理学家L.奈耳共获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著作有《宇宙电动力学》、《论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等离子体物理》等。人物生平阿尔文1908年出生于瑞典的北雪平,1926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就读,1934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而后阿尔文在乌普萨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