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物理学家,研究超导体、液晶和聚合物)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59
浏览:19.2K

摘要:德热纳的主要贡献在于:为研究简单系统中的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能够推广到研究较复杂的物质形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等物质。他因在研究超导体、液晶和聚合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誉为“当代牛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通常会同时颁发给两位甚至三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德热纳独享了199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语:Pierre-Gilles d... [阅读全文]

夏帕克(法国物理学家,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和推动粒子探测器)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58
浏览:12.6K

摘要:夏帕克,法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波兰,犹太人。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和推动粒子探测器,于199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9月29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二战期间他积极参与法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后被关入集中营,并在集中营里接受了初步的数学教育。简介夏帕克,出生于波兰的犹太法国物理学家。 因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和推动粒子探测器,于1992年发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法国研究部9月30日宣布,夏帕克... [阅读全文]

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物理学家,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54
浏览:15.6K

摘要:约瑟夫·胡顿·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1941年3月29日~),美国物理学家,他和拉塞尔·艾伦·赫尔斯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泰勒也因此和赫尔斯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简介继1974年休伊什教授因发现脉冲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 [阅读全文]

克利福德沙尔(美国物理学家,与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52
浏览:24.6K

摘要: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Clifford Glenwood Shull,1915年9月23日匹兹堡- 2001年3月31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和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共同199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物质的特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特性,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也就是通常指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以及磁矩的取向和结构的不均匀度等;另一方面是动态特性,... [阅读全文]

布罗克豪斯(德国出版商、编辑、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创办者)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51
浏览:12.5K

摘要:布罗克豪斯(1772~1823)Brockhaus,Friedrich Arnold,德国出版商,编辑,《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创办者。1808年购得R.G.勒贝尔的版权后,在威斯巴登重新编辑。主张百科全书选收最新资料,条文化繁为简和采用明确的条目编法。后出版《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他的小条目主义的独特风格对许多国家百科全书的编辑和出版活动产生很大影响。1818年移居莱比锡,开办印刷厂,出版文艺评论... [阅读全文]

莱因斯(美国物理学家,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42
浏览:22K

摘要:莱因斯(Reines Frederich) 美国物理学家。1918年3月16日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 莱因斯于1944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获得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1918年3月16日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 1944年莱因斯在纽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9年以前,他一直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然后转入凯斯理工学院,1966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 。主要成果发明创造:发现中微... [阅读全文]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美国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9 09:39
浏览:27.8K

摘要: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1937.06.26~2013.02.19),男,美国物理学家,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2013年2月19日,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因心脏并发症于美国纽约伊萨卡逝世,享年75岁。个人履历1937年6月26日,理查森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医院,成长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理查森不记得自己小时候对科学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我确实是很热爱上学。”理查森... [阅读全文]

戴维·莫里斯·李(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氦-3的超流体)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44
浏览:20.7K

摘要:戴维·莫里斯·李(David Morris Lee,1931年1月20日纽约州拉伊-),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氦-3的超流体,199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我的父母在纽约市出生和长大。 我父亲被训练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教师。 他们分别来自英国和立陶宛曾在1800年代后期到美国的犹太移民的孩子。 我的曾祖父,实际上已大大早在美国定居。 出生于1931年1月20日,当我,我的父母住在郊区小... [阅读全文]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30
浏览:7.9K

摘要: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LudwigStörmer,1949年4月6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人罗伯特·B·劳克林、德国人霍斯特·施特默和美籍华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人物经历从数学开始霍斯特·施特默父亲经营一家装饰店... [阅读全文]

劳克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9
浏览:8.7K

摘要:1998年,劳克林与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劳克林证明了,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有一能隙,激发态内存在分数电荷的“准粒子”。个人履历1972年在Berkeley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8年后,在Bell Labs 和Livermore Lab工作,并且在Livermore Lab完成了使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关于分数量子Hall 效应理论的工作。1989年—2004年在斯坦福... [阅读全文]

韦尔特曼(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阐明物理学中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6
浏览:21.5K

摘要:马丁努斯·J·G·韦尔特曼(Martinus J.G. Veltman),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1931年生于荷兰,他和他的学生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因70年代阐明物理学中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而获得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理论价值他们的计算理论使粒子物理有了更牢固的数学基础,尤其是可以用他们的理论来更精确计算物理量。众所周知,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后二... [阅读全文]

赫拉尔杜斯·霍夫特(乌得勒支大学任物理学教授、荷兰科学院院士)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5
浏览:17.2K

摘要:赫拉尔杜斯·霍夫特(Gerardus 't Hooft)1946年生于荷兰登海尔德。1972年在乌得勒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起在乌得勒支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979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丹尼-海涅曼奖。1982年获得沃尔夫奖,同年成为荷兰科学院院士。2018年5月14日,受聘为中国四川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教育背景1972年在乌得勒支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77年起在乌得勒支大学任... [阅读全文]

杰克·基尔比(德州仪器工程师,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4
浏览:38.5K

摘要: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1923年11月8日-2005年6月20日)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 。1947年,基尔比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58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基尔比因集成电路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个迟来四十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殊荣,因为得奖时间相隔愈久,也就愈突显他的成就。... [阅读全文]

若列斯·阿尔费罗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学家)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3
浏览:6.4K

摘要:若列斯·阿尔费罗夫(英语:Zhores I. Alferov,俄语:Жореса Алферова,1930年3月15日—2019年3月2日),出生于苏联维捷布斯克(现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俄罗斯籍,半导体物理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生前是圣彼得堡科学院大学校长。 阿尔费罗夫于195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电工学院(现圣彼得堡... [阅读全文]

卡尔·威依迈(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物理教授)

创建者:xman
创建时间:2023-05-17 09:22
浏览:15K

摘要:卡尔-威依迈(又译为卡尔-威曼)1951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物理教授。奖项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成就三位科学家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气中实现碱性原子的博斯-爱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博斯-爱因斯坦冷凝物。人们都知道激光与普通灯光不同,在激光中所有光粒都具有相同的能量与振荡,因此如何控制其它光束达到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