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戴维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
摘要: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1914年10月14日~2006年5月31日),生于华盛顿,194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他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4的奖金。基本介绍简介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1914-)和小柴昌俊(M... [阅读全文]
摘要: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1914年10月14日~2006年5月31日),生于华盛顿,194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名誉教授。他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特别是“探测宇宙中微子”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4的奖金。基本介绍简介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 1914-)和小柴昌俊(M... [阅读全文]
摘要: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1916年10月4日~2009年11月8日),英文翻译为金兹伯格,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涉及超导体和超流体、无线电传播、天体物理学、宇宙射线的产生、等离子体、晶体光学等领域。年轻时曾参与苏联氢弹的研制工作,因提出了锂氚化合物燃料为苏联氢弹成功爆炸作出了重大贡献。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夫评论说,维塔利·金茨堡是世界... [阅读全文]
摘要: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1951年生,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现任物理学教授。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研究期间,因在夸克粒子理论和强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获颁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韦尔切克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米里奥拉,他的祖先来自波兰和意大利。他在昆斯区上中小学。1970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而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 [阅读全文]
摘要: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1951年生,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现任物理学教授。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研究期间,因在夸克粒子理论和强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获颁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韦尔切克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米里奥拉,他的祖先来自波兰和意大利。他在昆斯区上中小学。1970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而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 [阅读全文]
摘要:20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David J. Gross)、戴维·普利策(H. David Politzer)和弗兰克·维尔泽克(Frank Wilczek),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基本资料国籍:美国职业:物理学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工作地点: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个人简介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 [阅读全文]
摘要: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1941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物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教授。 戴维·格罗斯于1962年获得希伯来大学学士学位;... [阅读全文]
摘要:特奥多尔·亨施(Theodor W. Hänsch),男,1941年生于海德堡,德国物理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因为在基于激光的精确光谱学(包括光学的频率梳技术)上的贡献,跟约翰·霍尔共同被授予了一半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半物理学奖授予了罗伊·格劳伯。人物生平亨施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量子光学)的理事,也是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学和laser spectography的教授。在海德堡...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霍尔(John L. Hall),生于1934年8月21日,美国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教授,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讲师。获得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历程JILA是一家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美国商务部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同管理的研究机构。霍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该奖的另一半由美国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获得。人... [阅读全文]
摘要: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1925年9月1日~2018年12月26日),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共同分享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研成果最终使得量子光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另一位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 [阅读全文]
摘要: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1945年2月20日出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使用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宇宙背景探测)卫星的工作,有助于巩固宇宙大爆炸理...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马瑟(John C. Mather,1945年8月7日-)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高级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马瑟于1968年在史瓦斯摩学院(Swarthmore College)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4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共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经历约翰·马瑟(John C. Math... [阅读全文]
摘要: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是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的实验著称。一幅他正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的麦克斯韦讲演厅里。1940年8月30日,汤姆逊逝世于剑桥。享年84岁。人物生平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个专印大学课本的... [阅读全文]
摘要:约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尊称瑞利男爵三世(Third Baron Rayleigh)(1842—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1904年,因“研究气体密度,并从中发现氩”,瑞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 [阅读全文]
摘要:欧文·理查森爵士,(Sir Owen Richardson ,1879年4月26日-1959年2月15日),是英国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员。他在热离子学发射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发现了理查森定律 (Richardson's Law) ,因而荣获 192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人物生平1879年4月26日 ,理查森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Dewsbury,是 Joshua Henry 和 Charlotte... [阅读全文]
摘要: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英文: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年1月22日—1968年4月1日),男,犹太人,苏联物理学家,号称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1924年在巴库大学毕业。后又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后周游欧洲,遍访物理学泰斗,1931年回国,1932年到哈尔科夫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37年春,他到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