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颇古城
摘要:介绍叙利亚的世界文化遗产。阿勒颇是几条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点,连接着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64平方千米。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历代的战略要地和交通中心都设于此地。先后被赫梯人、亚述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马穆鲁克人和奥斯曼人统治。 城中的阿勒颇城堡是12~14世纪阿拉伯军事力量的见证,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赫梯、希腊、罗马、拜占庭和阿尤布的建筑和元...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叙利亚的世界文化遗产。阿勒颇是几条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点,连接着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64平方千米。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历代的战略要地和交通中心都设于此地。先后被赫梯人、亚述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马穆鲁克人和奥斯曼人统治。 城中的阿勒颇城堡是12~14世纪阿拉伯军事力量的见证,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赫梯、希腊、罗马、拜占庭和阿尤布的建筑和元...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叙利亚北部城市,全国第二大城市,阿勒颇省首府,中东历史名城。位于古韦格河畔,西距地中海113千米,东距幼发拉底河85千米,南距首都大马士革310千米。海拔390米。阿拉伯语名Halab,意大利语讹转为Aleppo。名称来源于古代一个叫易卜拉欣·阿勒布(Ibrahim Aleb)的国王的名字;另说阿拉伯语halab的原意是“牛奶”。布施者易卜拉欣沿途把牛奶分给贫民,贫民追随其后,高呼“Ibrah...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叙利亚西北城市,哈马省首府。位于阿西河(旧名奥隆特斯河)西岸,海拔340米。南距首都大马士革180千米。城名出于古腓尼基语,原义“城堡”。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赫梯帝国时代已形成聚落,公元前3世纪即作为附近农耕地区的中心而成为集镇,并逐渐发展为城市。因地处小亚细亚与地中海东岸以及远到埃及的往来通衢,历遭亚述、波斯、塞琉西、罗马、拜占廷、阿拉伯、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人口124万(2016)。... [阅读全文]
摘要:12·3紧急戒严事件是韩国于2024年12月3日发生的紧急戒严事件,由时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发动。当地时间12月3日晚,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进行电视直播,宣布实施“紧急戒严”。尹锡悦列举了多项理由,称在野党裹挟国会,搅乱国家,称将肃清韩国国内“反国家势力”。根据外界分析,近期韩国在野党推动针对总统夫人的系列立法以及弹劾检察官等公职人员可能是本次“紧急戒严”事件的导火索。事件背景2024年11月19日,韩... [阅读全文]
摘要:解释戒严令是指一个国家进入了一个危机,而这个危机有可能会影响国家及人民的存亡时,由国家元首发布的限制性行政命令。基本简介“紧急状态”过去称作“戒严”,实行时会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戒严令”执行。现在先进国家多数会把权力下放至国会,让国会通过实施“紧急状态”,再由国家元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危机程度不同,所采取的紧急状态的办法也不同。如台湾地方政府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台湾省实施“台湾省...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merit)来决定。人们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因此,最好的大学应当录取成绩最出色的学生,收入最高的职位应当留给最有能力的人才。优绩主义主张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因此,最好的大学应当录取成绩最出色的学生,收入最高的职位应当留给最有能力的人才。这种理念认为,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 [阅读全文]
摘要:亚洲中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山、高原地区。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南至喜马拉雅山区。面积约 500 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青藏高原是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地质学上看,第三极的形成主要源于喜马拉雅运动,即青藏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上升速... [阅读全文]
摘要:居于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和西欧、北欧、南欧的中间、过渡位置的欧洲部分。“中东欧”概念来源于“东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东欧”一词出现,并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西方意识”的地缘政治概念。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原东欧国家出现了所谓回归欧洲的进程,以前被称为“东欧”的国家纷纷抛弃这一称谓,自称“中东欧”。范围从北(爱沙尼亚)到南(阿尔巴尼亚),包括波兰、捷克、...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喜玛拉雅—青藏高原地区。这一地区冰川面积广大,孕育众多河流。约有2.43万条冰川,冰川面积达3.2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7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随着地球变暖,喜马拉雅地区兴都库什冰川面积正逐步缩小,预测至2100年,2/3面积的冰川将消失,这对于全球水资...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运输线联结起来的便捷运输铁路线。目前已经取得公认的亚欧大陆桥包括两条线路。 第一亚欧大陆桥,即西伯利亚铁路,共有1条主线和2条支线,主线从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起点经西伯利亚铁路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支线一由塔斯克通过满洲铁路前往东南,途经中国东北三省的哈尔滨和牡丹江,并在海参崴以北的双城子汇入主线。支线二是蒙古纵贯铁路,在...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具体指乌拉尔山以东,阿尔泰山脉—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中国—日本以北,白令海峡以西,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亚洲面积的1/3,东西长7000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海岸线全长近30000千米。 地形以高原台地和山地为主,主要包括中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山地和远东山地。西有乌拉尔山,东为远东山地,南缘为南西伯利亚山地。整...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被试因意识到自身被观察或被研究而改变自身行为或表现的倾向。反应倾向可能出现在任何类型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被试如果意识到自己正被观察,将有可能改变原来的自发行为,从而影响观察结果。在调查研究中,被试可能因为知道自己被调查,从而产生社会赞许性倾向并作出与真实情况有偏差的反应。在实验研究中,被试可能对实验目的有所猜测,并按照自己猜测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就是... [阅读全文]
摘要:简介个体因意识到自己正被研究或观察而改善行为的现象。是一种反应倾向。美国心理学家G.E.梅奥和同事于1924~193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塞罗市霍桑电器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霍桑实验),旨在研究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包括照明强度、工作时间、作息时间、休息次数等。梅奥等发现,不论工作环境变亮还是变暗,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因为工人认为他们的需要得到了关注,所以工作更加积极努力,工作绩效也提高了。... [阅读全文]
摘要: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和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的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园区,是美国加州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别称。发展历程1951年,美国学者F.特曼(Frederick Terman,1900~1982)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将学校1000英亩(约4.05平方千米)的土地租赁给高科技公司建立工业园,... [阅读全文]
摘要:介绍太阳黑子、耀斑、射电暴等活动现象的总称。人们把发生在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且时间短暂的偶发性事件,称为太阳活动。在太阳的低层大气中,会出现成群的太阳黑子和光斑,高层大气中会出现日珥、谱斑和日冕凝块,有时还发生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黑子是日面上的暗黑斑块,本质上是太阳表面的局部强磁场区(磁场强度为几千高斯),但其温度较周围低,显得暗黑。光斑是光球层的高温区,显得明亮。日珥是突出于太阳表面的火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