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
重口味,网络流行词,最先开始是应用于人的味觉上,形容味觉量的浓度较大,特别喜欢吃咸、辣之类。网络中常形容一些尺度过大,无法直视的喜好,或事物。通俗地来说,就是正常人在看到其画面时会不禁叫出一声“咦”,不敢再看下去。也有观点认为是用来形容一些尺度极大,甚至超越道德底线的喜好或事物。另外还可以用来形容喜欢这类作品的人的品味。
词语来源
这个词其实并非完全属于标新立异的网络用语,其实平常生活中也在使用,只是意思与网络用语不同,而是指的是吃饭时的口味,比如一个人吃菜时喜欢比别人放更多的盐,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口或者口味比较重,酸、辣同样可以使用,不过一般指的是咸味。
网络出现后,这个词语被引申来形容精神上的口味,尤指那些超出常人道德尺度,以刺激眼球为标志的作品,这种作品通常会引起普通观众的不适,所以一般人不推荐观看。
词语定义
对于重口味的定义有争议,就比如说血腥吧!有人认为僵尸片(例如《僵尸世界大战》)是重口味,但有人却认为这是正常的。利用概述里说过的两条定义:“形容一些尺度过大,无法直视的喜好,或事物。”、“形容一些尺度极大,甚至超越道德底线的喜好或事物。”,就会产生分歧。一般以自己主观上去感受与评价,如果某一喜好或食物让自己感到非常反感、厌恶、恶心,那么这一喜好或事物对自己来说就是重口味的。
重口味一般包含有血腥、伪娘或者其他变态人格取向的素材等,如禁片系列中的《索多玛的120天》,《下水道人鱼》等。重口味影片一般不适合儿童观看。
其实,重口味这个词也是相对来说的。比如在电影出现的初期,大家看的都是一些表现生活常事的电影,后来出现了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甚至是描写谋杀等罪行电影,尽管只是死了寥寥几人,跟现在影视剧中动辄死伤几十上百人的场景比起来不值一提,却被当时的舆论大加批判,观众一片惊呼,可以说是开当时的“重口味”之先河。至于现在,由于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可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感官也随着不断的刺激越来越麻木,以至于一些导演、作家等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惜抛开道德底线,以各种扭曲的情节与场面为表现手法来创作作品,这也是现今重口味的由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血腥和色情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重口味,而是专指那些以此为主题和主要表现方式的作品。比如我们看南京大屠杀等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照片,尽管场面也很血腥,但是由于这并不是作品的主题,而且我们看了这些场面之后,所想到的是勿忘国耻和爱国情怀,所以并不会有几个人会联想到重口味方面来。只有那些着重描写这类场面,主题却反为次要的作品,例如网络上归纳的十大禁片、欧美一些场面刺激血腥、表现手法极为直接的B级片等,才可称之为“重口味”。
引用示例
重口味、没营养、带剧毒是学生阅读“亚健康”三大特点。
社会评价
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看,“重口味”的作品是不适于任何人观看的,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危害是极大的,我国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对类似文艺作品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子,有人类黑暗的一面存在,这类东西要禁绝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较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尽早出台影视作品年龄划分制度,以保护青少年为主要目的。
口味是不是一种“艺术”,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它是一种非俗气的“题材”!题材而已,也就不必有那么的大惊小怪!不喜欢的话不去接触就好了。
近似于宗教名词“七宗罪”的书出现在上海某初中校内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只满是鲜血的手上血液正顺着食指往下滴淌,下方十几只苍白僵硬、无皮肤肌理的手同时伸向血手,似乎想要抓住血手流下的血液。暗黑的底色、白色的人手、鲜红的血液构成了书本封面的主色调。内页上的内容简介和封面一样耸动,“强奸杀人犯、毁容者、恋物癖者、异装癖、非主流少年、碎尸凶手、流浪汉、卖肾的人、变态杀手、色狼、乞丐、精神病患者、一天到晚跪在街头的人。诡异绝顶的十大凶案:地窖囚奴、雨夜幽灵、人皮草人、色狼传说、精神病院、肢体雪人。”
在豆瓣读书上关于这本书的负面评价比比皆是,如“典型地摊文学水平”“文笔真心差”“各种毫无逻辑不合常理”“作者文学素养较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