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玮(辽宁省优秀专家)
白玮,男,1958年9月23日生,山东省博兴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音乐社会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市人大代表、全国满族音乐舞蹈研究会副会长。
人物简介
白玮,现任辽宁省哲学与社会科学政府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个人履历
白玮同志1982年1月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中文系;1982年1月至1991年10月担任辽宁大学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1991年10月至1995年3月担任共青团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5年3月至1996年12月担任中共康平县委常委、副书记,1994年获得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12月至1998年9月担任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1998年9月至2001年8月担任辽宁商务学院党委书记;2001年8月至2011年11月担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2007年获得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至今担任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
工作业绩
白玮同志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对青年学、共青团学和校园文化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曾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团干部称号。其撰写的论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于1984年刊登在"中国文化报"上,他本人成为全国最早研究并提出校园文化概念的研究者之一。其主编的《青年工作探索与研究》成为全国第一部青年工作系统的培训教材。其主编或参与撰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专著也均是该领域较早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撰写或主编了《共青团岁月》、《寻找成功的钥匙》等十几种专著。论文《论青年干部的三种境界》荣获辽宁省第六届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001年到沈阳音乐学院任职以来,其主要从事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以及音乐文学的创作活动。开设了普通社会学,音乐社会学和社会调查与调查方法等课程。重点从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红色经典音乐社会学层面的研究,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延安鲁艺以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传统与大学精神的研究。这期间撰写的论文主要有《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荣获辽宁省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和辽宁省首届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大会论文类一等奖)、《鲁艺的新音乐教育与新音乐风格》、《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等。《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系省级课题,已通过验收,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文化学刊》上发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革命根据地(解放区)音乐作品美学价值研究》已通过立项的审批。
在音乐文学创作方面,主要成果有大型清唱剧《遮不住的青山》,以纪念反法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并于2005年9月在沈阳中华剧场正式公演,获得好评。其创作了几十首艺术歌曲歌词,其中《我们幸福,我们快乐》、《大英雄》、《大爱无疆》、《祖国在我心中》、《中国茶》、《东郭先生与狼》、《不染是风采》、《在灿烂的阳光下》、《祝福生命》等先后在《词刊》、《音乐创作》等刊物上发表,在音乐会上演出。2009年,为第九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创作了主题歌《舞之谣》。白玮同志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党建理论,撰写了大量理论研究文章、专著和调查报告。主要有《彰显音乐教育特色,做先进文化开拓者》、《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荣获辽宁省第七届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鲁艺与鲁艺精神评析》(荣获辽宁省第二届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类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由其主持的省级课题《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白玮同志在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也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撰写的专著《再发展解析》已经出版,专著《内部控制论》即将出版。
此外,白玮同志还兼任全国高校摄影协会理事,辽宁省高校摄影协会副会长,并被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中国高教协会摄影教育专委会联合授予了中国教育奖励基金第五届"红烛奖"。
白玮:从国际案例学习城镇改造经验
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走过土地规模扩张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欠发达地区有重复东部地区老路的现象,现有的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镇改造成为实现空间集约利用和提升城市质量和发展水平的目标的重要途径。
国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展了类型丰富的旧城改造和空间整治项目,部分经典案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进行了展览和介绍,为我国开展城镇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城镇改造目标的多元性。我国的城镇改造项目主要以拓展用地空间,提升用地强度,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对城镇改造项目对环境保护治理、公共设施改进和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而通过国外的改造案例可看出,城镇改造的目标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如蒙特利尔出于环境保护治理的目的,将具有60年开采历史的采石场和具有30年历史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德国弗莱堡市沃邦地区出于集约利用空间的目标对废弃的军事用地区进行改造;印度本地治理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对城镇面貌进行改造。可见,城镇改造不仅仅是城镇住房和棚户区项目的改造,而要将城镇改造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文化传承综合考虑;其次要根据城镇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现有空间和设施的利用效益,尤其是针对欠发达地区和空间紧缺的发达地区,不要盲目求大求新,要重视挖掘建成区空间内设施的改造和利用,避免大拆大建和人气尚未达到集聚能力造成设施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区分项目特点,选择投资运行模式。目前我国仍实施以税收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模式,利用城镇改造实施土地储备和以地生财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而土地储备环节对地方政府财力要求较高,许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其次,我国当前城镇改造制度框架不健全,地方政府成为城镇改造项目的唯一主体,尚未明确社会资金和团体参与城镇改造项目的规范渠道,未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国际案例中,会根据现状和规划要求,区分具体改造项目性质,对于完全公益性项目,如环保治理和公共设施改造类项目,则完全以政府投资为主,而具有经营性和营利性的项目,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企业、个人进行投资,一方面政府改造成本得到分担,另一方面为项目运营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如蒙特利尔垃圾填埋场改造项目,政府首先将采石场进行完全收购,由市政府负责场地管理并创立垃圾分拣和销毁中心,并在前后30年的时间内投入8000万加币(合5亿人民币)的投资,占到总投资额的80%。本地治理案例中,政府对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投资,关于涉及盈利项目的内容,则由当地群众和私人企业进行投资。
三是努力取得本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国内的地方政府在旧城改造时,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居民利益,没有充分考虑本地居民需求,同时也未能采取有效手段与群众进行充分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做的后果加大了项目实施难度。国外政府普遍树立了建立更多协作关系可产生更大价值,进而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理念,公众和不同群体受到一视同仁的重视,是建立协作关系的前提。国际城镇改造项目中,公众参与协作也成为项目改造的重要内容,例如蒙特利尔、本地治理等案例在城镇改造项目的前期就采取公众听证、组织研讨会和展览、信息发布、提供业主咨询服务等方式充分与本地居民沟通,并获得支持,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确保规划方案的连续性。国外很多城镇改造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延续时间较长,特别是一些针对环境治理和城镇社区建设的项目长达几十年。启示我们,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和部署和安排,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其次,应将城镇发展和品质提升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不急于求成、匆忙立项,急功近利,以正确的理念和发展观指导项目实施,如果朝令夕改,恐怕投入再多的资金和精力也难以实现促进城镇发展的目标。
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国外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透在城镇发展各个细节,如德国弗莱堡市沃邦区域建设,在交通、能源利用、公共空间、社会互动交流、商业服务网点安排等等各个方面,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尽可能得采用生态、环保设施,尽最大可能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不盲目追求设施外观吸引力,更加注重实用功能,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时刻感受到便利和舒适。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