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2.2K
9886

多丽丝·莱辛(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诺贝尔奖得主,第十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去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早年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 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16岁时她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年)、《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年)、《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年),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 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 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年),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之后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年)、《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科幻小说,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1993年5月,时年75岁的莱辛开始了她仅有的一次访华,同行的还有英国作家德拉布尔及其丈夫——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尔洛伊德。从5月2日到15日,莱辛先后访问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 莱辛应邀以文化交流为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发表讲话。莱辛严肃地指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选择,取长补短,不要盲目跟风。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

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88岁,是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也是第11位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然而,莱辛本人似乎对授奖辞并不十分认同。10月11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新闻主编亚当·史密斯打电话采访莱辛,询问她对于授奖辞有何感想,莱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当他们写评语时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面对着令人吃惊的一大堆五花八门作品。要确切地加以概括,是相当困难的。您想是吗?”

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丽丝·莱辛于周日凌晨平静地离世。出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她的家属并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丽丝·莱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国负责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卫报》采访时说,“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热情,为了自己的信仰敢于战斗。”

作品年表

作品名称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说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们》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别的猫》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简述地狱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幸存者回忆录》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试验》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个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来了,爱情》

Love, Again

1996

《猫语录:大帅猫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写作特点

莱辛笔耕五十多年,是位多产作家,花样层出不穷,有前期的批判写实,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苏菲主义迷思,更有晚期的“内太空”探索——而她就是执拗,不愿意称之为“科幻小说”。她既写人的生存处境,也写动物(尤其是猫)的生存之道;既写成人复杂而多变的阴暗内心,也写儿童的丑陋与野蛮。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锐利,见解新颖,极具创造力。除了长篇小说,还着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莱辛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的作品,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说《非洲故事集之一:这是老酋长的国度》《短篇小说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阳光洒在他们脚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类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更深层次。此类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以及表现中老年家庭主妇悲惨命运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带有半自传色彩,描写她在非洲的经历,有的着重刻画人和动物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带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莱辛本人说过:“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是。我从来不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形态化。”——莱辛似乎不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家”。

第三类,是用寓言、幻想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包括长篇小说《简述地狱之行》《幸存者的回忆》、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

第四类,莱辛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每部小说针对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小说的结构和风格由题材来决定。小说《简·索默斯日记》写独身妇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写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斗争,《第5个孩子》写一个怪诞而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风儿吹走了我们的话》支持阿富汗民族独立斗争。《又来了,爱情》写老年人的感情纠葛。在莱辛心目中,爱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是追求复归整体的人生基本权利。然而,有些人却非常不幸地被剥夺了这最基本的人权。为了维护这最基本的权利,莱辛站在人道主义立场,发出了极其痛切的呼吁。

人物评价

2007年10月22日,住在伦敦西郊的多丽丝·莱辛迎来88岁寿辰。这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生日——十几天前,她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媒体上发表的各种评价贬褒不一。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对美联社记者说:“莱辛过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读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说”。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认为,莱辛“绝对配获得此奖”。英国作家A·S·拜厄特对《卫报》记者表示,莱辛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她预见的很多问题,后来的确成为现实。《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此次莱辛获奖“是对文学原点的一次真正回归”。

小说家费伊·韦尔登(Fay Weldon)仍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1999年的小说《大女人》(Big Women),描绘的就是一个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运动转错了方向”,但也认同莱辛的一些说法。“1960年代的运动没错。在那之前,男人对女人可恶至极,”她说,“但是转变太大了。我对某些女人对男人的说话方式感到吃惊。”戴维·托马斯(David Thomas)的书《无罪》(No Guilty),为今日男人辩护而写。他同意莱辛所说“妇女让女权主义的政治日程给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赞同她指责今日妇女过于粗鲁。“妇女能说出男人不敢对女人说的话。男人应该停止对自己身为男人而道歉。”他说。

文学评论家樊星: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莱辛旺盛的创作活力令人惊叹,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所鼓励的,也是她能获奖的原因。”

中国旅英女作家虹影:说:“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并驾齐驱,同时在西方国家英文写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人物个性鲜明的多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极具挑战性。”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如果20世纪的作家有一座拉什摩尔山,那么多丽斯·莱辛必将刻在上面。像阿德里安娜·里奇一样,她至为关键,所处的那一时刻,正值性别差异堡垒的大门不断溃决,而妇女面对着日益增加的自由和选择,以及日益增加的挑战 。

人物思想

写作思想

莱辛认为,小说应该是反映社会紧迫问题的政治性文学形式,作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以暴风雨般的文学震荡。莱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毕生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争霸、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老人权利等等社会紧迫问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结晶。

哲学思想

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性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批判女权

要辩证地思考问题。莱辛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因此她在《金色笔记》序言中说:“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也正因为如此,安娜在尝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后,反而再想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向对立统一的整体复归。但是,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整体性已经消失,她已无从复归。这不仅是安娜的悲剧、女性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不仅是女性危机,也是整体性社会危机。然而,女权主义者们却不懂得矛盾对立的男女双方应该互补整合的道理。她们片面强调两性的矛盾对立,敌视和打击男性。莱辛认为,女权主义已经演变成一种偏执的教条,无谓地浪费了女性的宝贵潜力。 莱辛认为,在自我封闭、相互隔绝状态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们必须相互沟通、结为一体,方能臻于完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对自身缺陷与生存困境,只有通过文化交流,相互沟通,互补互利,才能合作共赢。当然,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绝不能以一方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边缘化。莱辛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封闭以及交往过程中强势一方的自我中心主义。

9886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