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玛·拉格洛夫(瑞典女作家,代表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又名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
1858年11月20日,出生在瑞典莫尔巴卡庄园一个世袭贵族地主家庭。1885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1891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1899年,出版小说《假基督的奇迹》。1902年,出版小说《耶路撒冷》。1907年,出版长篇小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9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0年3月16日,因脑溢血逝世。
人物经历
1858年11月20日,出生在瑞典西部的丰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一个世袭贵族地主家庭 。
1885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罗威尔女子师范学院;同年,受聘到伦茨克罗纳斯女子中学,开始十年教学生涯,工作期间,开始创作 。
1891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并凭借该小说一举成名,该小说以一位青年牧师的命运为题材,对已经逝去的贵族地主的庄园生活作了挽歌式的描写。
189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环》。
1897年,到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 。
1899年,出版宗教小说《假基督的奇迹》、神话故事集《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集》。
1902年,出版史诗小说《耶路撒冷》,该小说以移居于巴勒斯坦的瑞典农民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同年,受瑞典国家教师联盟委托为孩子们编书籍 。
1904年,获得瑞典文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同年,开始跋山涉水到瑞典的各个地区考察,打算写一本适合孩子们在校园阅读的书籍(即《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
1907年,出版长篇童话小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通过一个名叫尼尔斯的顽皮孩子变成小精灵之后骑在大鹅背上游历全国过程的描写,描绘出了瑞典人民从古到今的生活情景和自然风光,并凭借该小说成为欧洲受欢迎的儿童作家;同年,当选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 。
19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 。
1911年,出版长篇小说《李来克洛耶的家庭》 。
1914年,被推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成为瑞典文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同年,完成小说《葡萄牙国王》,反映了农村的凋残情景和精神道德的衰败现象。
1915年起,回到莫尔巴卡庄园专事创作。
1918年,出版小说《被逐》,描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饥饿和灾害,向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提出了控诉 。
1921年,出版长篇小说《御者》,把慈善组织的活动描绘成医治社会弊病的良药。
1928年,出版小说《勒温斯瑟尔特三部曲》,反映了与封建宗法制度绝然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的功利主义 。
1938年,出版小说《圣诞节的故事》 。
1940年3月16日,因脑溢血逝世于莫尔巴卡庄园 。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作品体裁 |
---|---|---|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 |
1891 |
小说 |
《假基督的奇迹》 |
1899 |
|
《耶路撒冷》 |
1902 |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
1907 |
|
《葡萄牙国王》 |
1914 |
|
《御者》 |
1921 |
|
《勒温斯瑟尔特三部曲》 |
1928 |
|
《圣诞节的故事》 |
1938 |
|
《无形的锁环》 |
1894 |
短篇小说集 |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集》 |
1899 |
神话故事集 |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童心投射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童话写作的特点是以“童心”写童话。她书写童话的着眼点在儿童本身。如《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虽然有一些类似神话和动物拟人故事的篇章,比如远足青年讲述的耶姆特兰的巨人和雷神的故事,以及位于司康耐平原东南的格里敏古堡里面黑鼠和灰鼠大战的故事,但是整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成长中的儿童尼尔斯,拉格洛夫自己也把这部书视为教育孩子们的书来创作,因此,她书写的是纯粹的童话,也正因为是以“童心”写童话,拉格洛夫的笔下“稚”气盎然 。
思考现实
塞尔玛·拉格洛夫往往思考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在旅行中无意撞见住在矿坑里的公熊一家,然而令尼尔斯吃惊的是公熊逼迫自己去烧钢铁厂。因为钢铁厂的存在正在威胁公熊的家园,森林面积的流失,挖坑采矿,巨大的噪音令动物们难以忍受,因此公熊看到尼尔斯使用的火柴便萌发了烧钢铁厂的念头。很显然,钢铁厂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象征,它的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作者也高度赞扬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森林和公熊则是自然界的代表,作者通过公熊一家的复仇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引导人们思考人类的智慧与勤劳是否已经成为了对自然的威胁。尽管拉格洛夫没有更加详细的探讨工业文明和大自然的矛盾,但是通过她对社会现状的描述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现实主义思想,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书写了现实生活,作者运用在游历和考察中的见闻与民间故事和传说,对现实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书写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层面的生活,并将伦理的力量和虔诚的宗教感情融入其中。同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还生动反映了瑞典的社会风俗、人情、工业发展等社会现实以及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
艺术手法
描绘自然
塞尔玛·拉格洛夫笔触所及,世事万物包括一草一木、山水景物都有了自己的、肉眼无法看到而又十分真实的、生趣盎然的生活,因为她并不满足于仅仅描写景物的外在美。她往往用热爱人生的眼光探索着生命的内涵, 用敏锐的听力于无声处听到了大自然的心声。故事在她的想象力的加工下,往往使读者对故事乃至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记忆犹新,也就对瑞典的地理风貌、旖旎风光留下了深刻印象 。
叙述结构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小说大多采用网状的结构模式,即一个主线情节下穿插着众多纷繁的辅线故事,这些辅线故事大多由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构成,它们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共同向读者呈现出拉格洛夫所营造的文学世界。这种主辅线索构成的网状结构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叙述技巧,更是打破了以单一的线索来组织小说情节发展的叙述模式,丰富了作品的叙述层次。
叙述风格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中有浪漫主义童话所特有的叙述风格。不仅如此,她的作品具有唯美的浪漫主义特征,作者对环境场景的描写无处不在,梦幻充满诗意,凡是她笔下的万物,包括花草树木、山水景物、鸟兽家禽等,都有属于自己十分真实又生动有趣的生活,她往往用热爱人生的目光探索着生命的内涵。
人物评价
在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作品中,仿佛看到瑞典这位伟大的母亲的最纯真、最优秀的特征。(瑞典文学院评)
在拉格洛夫温柔的手中,学校里的一切科目——地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都像魔术般地变成了萨迦故事。(文学评论家克拉拉·约翰逊评)
后世纪念
从1991年开始,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肖像出现在瑞典货币20克朗钞票上。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