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普吕多姆(法国现代诗人,代表作品《长短诗集》《考验》《孤独》《战争印象》)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7日),法国现代诗人。
1839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0年,开始在巴黎一家公证处工作。1865年,出版诗集《长短诗集》,引起文坛关注。1866年,出版诗集《考验》,主题包括爱情、怀疑和行动。1869年,出版抒情诗集《孤独》。1870年,出版了诗集《战争印象》,表达和平观点。1872年,出版长诗《命运》,该作品是作者第一部长诗。1875年,出版诗集《徒然的柔情》。188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88年,完成长诗《幸福》。1897年,出版散文集《诗诫》。19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7年9月7日,在巴黎寓所辞世。
人物经历
1839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去世后,生活的重担让他的母亲变得十分忧郁,整个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这使得苏利·普吕多姆也变得沉默寡言,但这种家庭境况却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
中学毕业时,以全班数学第一的成绩考入巴黎理工学院,准备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机械制造工程师。
1857年,获得理科业士,随后进了综合工科学校的科学系,准备考试时,一度受到母亲的影响,想成为多明我会修士;同年,由于眼炎中断了学习,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工程师的梦想,但这段学业加强了他对方法、次序的感受力以及对事物精确的看法 。
1858 年,获得文学业士,蛰居里昂母亲家中,这短暂的居留期间,他产生了一种神秘主义的观点,并接受理性主义;同年,病愈后以工程师的资格进了克勒佐的施奈德企业中,当了个小职员,但总感到这个工作与他的理想格格不入,于是便改行攻读法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社会科学著作 。
1860年,毕业后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得到了一笔遗产,经济上获得独立,工作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同年,认识了一群自称为“帕纳斯派”(即高蹈派)的年轻人,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辞去了律师工作,专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 。
1865年,在一位朋友资助印行了诗集《长短诗集》,包括诗歌《破碎的花瓶》《我再也见不到她》《所有的紫丁香都已死在地上》,这些托情诗作表现出深思、忧伤的气氛,对人生之短暂的哀伤和快乐进行思考,该作品得到批评家查理·奥古斯丁·圣·佩甫的肯定,这使它一举成名 。
1866年,出版了抒情诗集《考验》,集中包括一些以爱情、怀疑和行动为主题的十四行诗。
1868年,出版了配画诗集《意大利笔记》。
1869年,出版抒情诗集《孤独》,其主题是反映孤独的个人对爱的欲求;同年,用诗体翻译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的第一部,改用了《卢克莱修·物之性》这一标题,含有心理学、哲学和玄学含义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的国力被削弱,也使这苏利·普吕多姆热爱和平的愿望受到打击,被占领的屈辱、艰苦的生活又使他的健康遭受了损害,导致半身瘫痪,创作也由抒情诗转向了哲理诗;同年,出版了诗集《战争印象》,该作品充满和平主义观点的;同年,发表了组诗《法兰西》,这是一组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的十四行诗;同年,被确认为高蹈派成员 。
1872年,出版了一首哲理长诗《命运》,探究了圣地亚哥惨案的含义;从此以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创作长诗。
1874年,出版诗集《法兰西》。
1875年,出版最后一部抒情诗集《徒然的柔情》,讨论了对爱情毫无希望的追求 。
1878年,完成长诗《正义》,显示人对社会进步的关心。
1881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1883年,出版散文集《散文集》。
1886年,出版诗集《棱镜》。
1888年,完成长诗《幸福》,指出幸福仅仅存在于牺牲之中,这两部长诗都是关于理想的人类行为的长篇道德讽喻诗,出版后受到推崇 。
1892年,出版散文集《诗的考察》《诗歌艺术沉思录》,其中,《诗歌艺术沉思录》探索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1897年,出版散文集《诗诫》,继续探索人类知识的界限 。
1901年,出版诗集《诗的遗言》;12月10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将42000法郎的奖金捐献出来设立“苏利·普吕多姆诗歌奖”,由法国作家协会负责颁发,该奖项至1907年停颁 。
1905年,出版散文集《从斯巴卡得到的真信仰》《帕斯卡尔教理真义》,其中,《帕斯卡尔教理真义》研究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1907年9月7日,在妹妹的陪伴下在夏特内寓所的花园辞世。
个人生活
苏利·普吕多姆的父亲是工程师,2岁时,父亲去世,苏利·普吕多姆便与寡活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南部的夏特内。
苏利·普吕多姆与表妹青梅竹马,情同手足。在他心目中,表妹就是他的终身伴侣,结婚生子的妻子,周围的大人们也常拿他们开玩笑。但他考入巴黎理工大学之后,表妹与别人订了婚,且很快嫁了人。他从迷恋中被惊醒,终身陷于忧伤。此后,在他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对任何女子产生过恋情,以致终生未娶。
主要作品
时间 |
中文名 |
原文名 |
体裁 |
---|---|---|---|
1865 |
《长短诗集》 |
Stances et Poèmes |
诗集 |
1866 |
《考验》 |
||
1868 |
《意大利笔记》 |
Croquis Italiens |
|
1869 |
《孤独》 |
Solitudes |
|
1870 |
《战争印象》 |
Impressions de la guerre |
|
《法兰西》 |
组诗 |
||
1872 |
《命运》 |
Les Destins |
长诗 |
1874 |
《法兰西》 |
La France |
诗集 |
1875 |
《徒然的柔情》 |
Les Vaines Tendresses |
|
1878 |
《正义》 |
La Justice |
长诗 |
1883 |
《散文集》 |
散文集 |
|
1886 |
《棱镜》 |
Le Bonheur |
诗集 |
1888 |
《幸福》 |
长诗 |
|
1892 |
《诗的考察》 |
散文集 |
|
《诗歌艺术沉思录》 |
|||
1897 |
《诗诫》 |
||
1901 |
《诗的遗言》 |
诗集 |
|
1905 |
《从斯巴卡得到的真信仰》 |
La Vraie Religion selon Pascal |
散文集 |
《帕斯卡尔教理真义》 |
|||
1908 |
《漂流物》 |
Les Epaves |
组诗 |
1911 |
《与女友通信集》 |
书信集 |
|
《苏利·普吕多姆作品集》 |
文集 |
创作特色
苏利·普吕多姆在早期创作显示出鲜明的内向特点。与同时代别的诗人想象力主要转向外部、反映周围的生活和世界不同,苏利·普吕多姆具有更为转向内心的特质,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对哲学的关注,他毕生都希望能在生活中发现某种意义,使他得以摈弃自己的悲观主义。他诗歌的创作主题是人们精神的爱、怀疑、内心骚乱,通过具有雕塑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没有冗余词句,他的诗没有丰富色彩,但是具有音乐特质。在苏利·普吕多姆的创作生涯中,早期的抒情诗得到了最高评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主要基于其抒情短诗。
普法战争之前,苏利·普吕多姆在寻求对他的社会加以观察分析,由此寻找生活的意义。他在抒情诗中,讨论人类内心的种种悲剧。普法战争给苏利·普吕多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同其他高蹈派诗人一样,在对战争恐怖的害怕和对祖国的热爱的困扰中徘徊。战事初起,苏利·普吕多姆诗作中充满和平主义观点,然而,经历了战争、围城以及最终的战败、被占领的屈辱之后,他的创作开始洋溢着爱国主义情调。
普法战争之后,苏利·普吕多姆就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公正等提出了质问,他在作品中表示,他无法理解上帝怎么会允许发生圣地亚哥教堂大屠杀,在长诗《命运》中,作者探究了圣地亚哥惨案的含义,从此,苏利·普吕多姆越来越多地创作这类哲理长诗。他的哲理诗充满寓意和象征,但有时不免有说教的成分。
苏利·普吕多姆后期创作了大量散文,表现出他对玄学和美学的兴趣,如《诗歌艺术沉思录》《诗诫》《我知道什么?感性研究》等。苏利·普吕多姆去世后,另几部理论著作也出版了。
人物评价
瑞典文学院:他那些玲珑剔透的抒情诗篇充满了感情和冥想,呈现出一种高贵和尊严,更难能可贵的是那种丰富的情感与细致的思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之独具魅力。
美国评论家E·E·斯洛森:(苏利·普吕多姆)比任何在世的人都更多地在其诗行中蕴含了科学所能聚集的新材料,并极好地表述了作为这一时代特征的实干与钻研的精神。
法国评论家朗松:苏利·普吕多姆的精美的诗歌陈述了难以形容的、细腻的、微小的印象,显示出难以形容的精神力量。
《泰晤士文学副刊》:他(苏利·普吕多姆)是一位思辨诗人,他宣传了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思想和感情。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