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贝特(美国物理学家,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
汉斯·贝特(英文名:Hans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美国物理学家,犹太人,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在美国《近代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供后人参考引用的标准文献。在这一著作中,他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
生平
1906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今属法国)他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物理,在慕尼黑大学研究理论物理学,并于1928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关于电子衍射理论的,迄今仍有重大价值。1929年研究晶体中能级的劈裂,指出晶体中的对称电场对其能级的影响。1930~1933年在慕尼黑大学和蒂宾根大学任教。在这段时间内,他曾赴英国随欧内斯特·卢瑟福及赴意大利随恩利克·费米进行研究工作。1933年离开德国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193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1941年入美国藉。
1936~1937年期间,贝特及其两个合作者在美国《近代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总结原子核物理学的长篇著作,成为其后几十年间供后人参考引用的标准文献。在这一著作中,他澄清了当时的核力理论、核结构理论及核反应理论。
1938年贝特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但直接反应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碳循环”的解释,即1个碳-12相继地与3个氢核(质子)反应,形成氮-15,再通过与第4个氢核聚变释放出1个氦核(α 粒子)和最初的碳-12而产生出能量。主要由于这一贡献使他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特在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发展了电子对产生理论和研究了各种物质阻挡高速带电粒子的本领。1947年他最早用重正化理论计算了兰姆移位,准确地解释了这个一度使人困惑的实验。他和E.E.萨耳彼特提出了著名的贝特-萨耳彼特方程,在轻核理论、介子理论和合金的有序-无序态理论等方面也有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特任曼哈顿计划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理论物理部主任,负责设计原子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和在广岛、长崎相继投下原子弹,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提醒人们注意核威胁的存在和需要对核武器加以监督。
1954年贝特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长,1957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和美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被授予费米奖。1970年贝特回到天体物理问题的研究。他和一些合作者计算了中子星内部的物质分布,说明了中子星的最大可能质量小于太阳质量的2倍。1978年他研究了巨星引力坍缩所引起的超新星爆炸 。
成就
汉斯·贝特于1906年出生于德国的斯特拉斯堡(二战后划归法国至今)。后在德国法兰克福接受教育,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为逃避纳粹迫害,贝特于1935年离开欧洲来到美国。贝特因在1938年解释了为什么恒星能够在长时间里向外释放如此之多的能量而获得诺贝尔奖。二战期间,贝特受奥本海默之命负责原子弹研发的理论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核武器效率的公式就叫贝特-费曼公式.贝特晚年还研究了太阳中微子失踪问题.他对问题采取刨根问底的研究方法,有"战舰"的昵称。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