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9.1K
5373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前身是四川省水产学校。该校成立于1959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四川省水利厅。学校现有四川成都和重庆合川两个校区。现名为: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基地(新词条)、成都郫县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两个校区两校区占地600余亩。

学院有完善的综合实验楼,有配套的水产试验站及校办实习渔场。有专兼职教师100余人,中级职称教师44人,高级职称教师28人,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2人、在读硕士7人。

专业介绍

学院现有渔业综合技术、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等七个专业。两校区共有学生2000余人。

1982年,学校开始同农业部及水利部联合办学,学校每年在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安徽等省(区)招生。由于学校得到农业部及各联办省(区)的支持,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学校培养各类人才2万多名,西南、西北、华北等省(区)水产行业80%以上都是该校毕业生,大多学生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水产业务骨干。

2000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专)。2001年12月,经四川省水利厅、教育厅和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学校增挂“四川省生物科学技术学校”校牌。2000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和重庆市教委同意,四川省水利厅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在郫县校区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四川省水利厅与西南农业大学联合,在合川校区成立西南农业大学三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培训基地,是省人事厅确定的继续教育单位,是农业部授牌的对台渔工培训基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水产及相关专业中、高级人才,同时也承担了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对台渔工培训任务。

建校以来,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开展多项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978年,该校主持的《四川长江水产资源调查》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79年,学校主持的《中华鲟幼鱼培育及人工标志放流》科研项目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该校主持的《淡水养殖饲料配方微机应用软件研究》课题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稻田半旱式养鱼高产效益研究》课题,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还先后参加了《渠道金属网围栏流水养鱼及配套技术研究》和《四川省渔业区划资源调查》两课题,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学校参加水利部“948”项目----鱼类转基因技术研究。2006年,学校牵头完成由四川省下达的12项水产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全由学校主持完成的《中华倒刺鲃全人工繁殖与规模化成鱼养殖技术研究》和《华鲮的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2006年4月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华鲮的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白甲的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获四川省水利厅李冰奖三等奖《中华倒刺鲃全人工繁殖与规模化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6年7月学校完成四川凉山州水产渔政局委托该校的《凉山州水产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目前正在撰写调查报告。现正在凉山州和合川校区主持开展《鲈鲤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和《大鲵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学校还重视和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选派教师到美国、日本和非洲一些国家学习和技术合作,同美国奥本大学签订有互派留学生协议,与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台北水产专科学校、中国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等教育科研单位有密切的学术科研交流。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内部机构改革,引进高素质人才(主要是教师),做好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搞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以“出口”促“进口”,使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达到“进出口”两旺。每年报考水产学院考生的志愿数都在招生计划的3倍以上。

在就业方面,水产、饲料类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范围遍及全国各地,还有阿联酋、东南亚一些国家到学校选用毕业生。国内知名企业,像希望集团、通威集团、隆生集团、广东恒星集团、湛江国联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统一集团每年都录用该校毕业生,为该校毕业生就业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前景。

学校条件

概要

四川农业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是四川第一所农业学府,1931年成为四川省立农学院,1935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川大农学院,1956年川大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金秋十月,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

百余年来,川农大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出“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出“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培养出毕业生“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

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体育卫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迄今,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他们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图书200余万册。

专业学科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特色优势鲜明,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图书200余万册。

学校现设18个学院、8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中心。有74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含自设15个),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含自设15个),6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14个部省重点学科,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创新团队。

师资成绩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4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20余人,硕士、博士导师约5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高级专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9人。教学研究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年度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了5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与国外20多个国家的3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领导关怀

江泽民同志1991年和2002年两次到校视察,对学校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1年李岚清同志视察学校,高度评价“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充分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2年和2007年温家宝同志先后两次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川农大的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现四川农大正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懈奋斗!

三大校区

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

校本部校区

雅安的校本部校区与雅安市区共生,占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雅安市区。学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都在雅安校本部进行教学工作。

成都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占地面积850余亩。其前身是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1990年12月,水稻研究所从雅安迁到温江。2005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西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高端平台,学校决定以水稻研究所为基础,集中学校最具优势的学科,将位于都江堰市的小麦研究所、位于雅安校本部的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迁至温江,建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复的灾后重建规划,学校将都江堰分校灾后重建项目纳入温江实施异地重建。2010年7月,学校撤销成都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正式启用。

目前,成都校区有4个学院、8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即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预防兽医研究所、生态林业研究所、果蔬研究所和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1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600余人。现有教职工58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0人。校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人。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本科专业3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作物学、畜牧学、兽医、林学),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部省重点实验室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距成都校区25分钟车程的崇州市桤泉镇,一个占地2300余亩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沐古风、创新业,古蜀新梦信可寻。从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川西诞生的那天起,学校就被赋予“兴中华之农事”之重任。一百多年后,历史的再次选择,让学校重新回到这片“江水至此始暖”的沃土续写新的篇章。作为学校“一校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校区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高端研究平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为创建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被誉为“花园式学校”。

目前,校区占地面积1661余亩,校园占地341余亩,教职工276人,专兼职教师170人,在校生5098人,研究生36人,现设城乡建设学院、旅游学院和商学院3个教学单位,9个党群行政管理部门和1个后勤服务公司和多个培训机构。校区现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重点本科专业,12个普通本科专业;8个职教师范本科专业,5个普通专科专业;教授、副教授55人,讲师101人,博导、硕导12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师资队伍中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校区教学科研成果丰硕,2001年以来校区教学科研人员参编专著22部,发表论文274篇,其中中文核心刊物150篇,被SCI、EI、ISTP收录17篇。校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强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43项,科研经费287万余元。同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校地合作项目114个,合作经费1435万元。

2008年5月19日下午,省委书记刘奇葆,时任省委常委、中共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都江堰市最大的灾民安置点——都江堰校区,慰问看望校区师生和受灾群众。

200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校区视察地震灾情,指导抗震救援工作,并慰问受灾群众。

校区灾后重建三年多以来,完成了6栋176套教职工住房,1栋学生普通公寓、1栋学生食堂、1栋综合大楼的重建,办学条件明显超越了震前水平。校区将继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川农大精神,不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努力为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现任领导为:

校党委书记:邓良基

党委副书记、校长:郑有良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秦自强

党委副书记:庄天慧(女)

副校长:张强朱庆杨文钰陈代文王曙光

副厅级调研员:张广博何临春(女)

537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