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6.1K
8517

南极龙

南极龙(Antarctosaurus)是泰坦巨龙类下的一个属,生活在上白垩纪的南美洲。它是一类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龙,有着长颈及长尾巴,有可能是有鳞甲的。

物种学史

南极龙的化石描述在1916年第一次出现,到1929年才由古生物学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详细的描述及命名。南极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并非表示南极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为它是在阿根廷被发现,而阿根廷与南极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模式种是威施曼南极龙(A. wichmannian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命名,身长18米,他在同一年命名了第二个种巨大南极龙(A. giganteus),体型非常巨大。南极龙的肩膀可能高达5米。以上两种南极龙来自阿根廷,除此以外巴西还发现了南极龙属物种巴西南极龙(A. brasiliensis)。哈萨克斯坦发现了南极龙属物种牙克煞南极龙(A. jaxartensis),但可能并不属于南极龙。

生活习性

根据对南极龙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南极龙有以下的生活习性:首先,它是一种大型的植食恐龙,用四只脚行走;其次,南极龙极长的脖子为它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们可以吃到树梢上鲜嫩而富有营养的树叶。

外形特点

南极龙属于泰坦巨龙类,生活在南美洲地区,是一种体形巨大的、以四足着地方式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南极龙的四肢粗壮,长有长脖子和长尾巴,脖子长度能达到14米,尾巴可以作为防御武器。南极龙的头部很小,和庞大的身躯相比很不协调 。

属内物种

模式种

南极龙的模式种是A. wichmannianus,1929年由休尼所命名,种名是为纪念化石的发现者地质学家R. Wichmann。这个种包含了大量的骨头,现时被认为来自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的Anacleto地层,年代是上白垩纪坎帕阶,距今约8300万到8000万年前。当中有几个破碎头颅骨,包括一个脑壳及一个下颌。其他骨头有颈椎及尾椎、肋骨及多块四肢骨头。一条股骨约为1.85米高。

大部份这些骨头都是肢离破碎的,散布在挖掘处。因此有很多学者认为它们并非同属于同一种类的动物。而最方形的下颌,经常被认为是属于类似尼日尔龙的雷巴齐斯龙科恐龙,但是与博妮塔龙的颌部在形状上也很相近,可见这骨头与泰坦巨龙类有所关连,最终可能是属于南极龙的。脑壳及其他的骨骼虽然未必都是同一个体的,但通常被认为都是泰坦巨龙类的。虽然没有发现A. wichmannianus的装甲,但一般都认为它是属于有装甲的岩盔龙类(Lithostrotia)演化支。这个种被认为也有可能是属于纳摩盖吐龙科。

其他种

休尼在1929年也命名了另一个种,称为巨大南极龙(A. giganteus),是因它的巨大体型。这个种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学者认为它其实是疑名。这些骨头中最著名的是两块巨大的股骨,约有2.35米长,是已知的蜥脚下目中最大的之一。这些骨头都是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Plottier地层被发现,年代估计是上白垩纪的科尼亚克阶,距今约8700万到8500万年前。这个地层与Anacleto地层也是属于内乌肯群的。

在1933年,另一个从印度发现的种也被描述,称为北方南极龙(A. septentrionalis)。这个种并没有保存什么解剖学资料,但肯定的是不属于南极龙。在1994年它被更名为耆那龙。

1939年,苏联古生物学家Anatoly Riabinin研究一个从哈萨克斯坦发现的股骨,命名为牙克煞南极龙(A. jaxartensis)。它也被认为是疑名,但却肯定的几乎不是属于南极龙。

由两块肢骨碎片及部份脊椎组成的巴西南极龙(A. brasiliensis),是在巴西的包鲁地层被发现及在1971年被描述。这个种也被认为是疑名。

化石发现

人们找到南极龙化石时,发现这些骨骼零乱的散布在挖掘处。这些骨头里有几个破碎的头颅骨,还有包括颈椎、尾椎、肋骨等在内的很多骨头。其中的一条股骨长约1.85米。据此,人们推测这个南极龙的体重大约有34吨 。

8517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下一篇:安第斯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