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甲龙
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 oliveroi)属名意为“南极洲的盾甲”,只有唯一种,奥氏南极甲龙。南极甲龙是一种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极。南极甲龙的体型中等,身长不超过4米,属于甲龙下目副甲龙类 。唯一的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于詹姆斯罗斯岛,是第一种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但却是继冰脊龙之后,第二种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
简介
南极甲龙只有一个种―奥氏南极甲龙,生活在白垩纪的南极地区。南极甲龙是一种中等体形的甲龙,因为它具有两个科恐龙的特征,所以很难精确地分类,只有1986年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化石,这也是第一个在南极发现的恐龙遗迹。遗迹中有脊椎、指(趾)骨部分的肢骨和很多的装甲碎片。这是一种非常结实的四足食草动物,全身都有甲片,镶嵌到了皮肤之中。这种恐龙的体长从鼻子到尾尖达4米长,虽然对于它的头颅骨所知不多,但其所有的头颅骨碎片都已经骨化,这有利于保护自己。
有一块骨头很特别,被确定为框上骨,上面有一个短钉,在眼睛的上方突出出来。它的牙齿有些像叶片,不对称,大多的牙齿长在嘴的前方。这种恐龙于2006年被阿根廷的考古学家雷奥那多萨尔戈多和祖尔码加斯帕里尼命名,该名字由“南极”和希腊词“盾甲”组成,包括了被发现的地点和它的装甲特点。南极甲龙与结节龙有很多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牙齿和装甲上 。
早期的研究显示,这个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甲龙类化石,是个幼年体。而后来研究则发现,它们的脊椎骨各部分完全愈合在一起,而幼体的神经弓与脊椎体之间应该有明显的接合处。一个初步的组织学研究,研究了数个脊椎骨,显示这个骨头生长至一定的程度,应该不是新生长的骨头。
发现命名
南极甲龙的正模标本,是该属所发现的唯一化石,同时也是南极洲所发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这个正模标本是在1986年1月,由阿根廷地质学家爱德华多·奥立维罗(Eduardo Olivero)与罗贝托·斯加索(Roberto Scasso),发现于南极半岛附近的詹姆斯罗斯岛。挖掘区域约6平方米大小,但因为冰冻的地层与恶劣的气候,在经历数次挖掘活动后,直到10几年后才被完全的挖出,但可确定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该标本包含:三个相关联的牙齿、部分下颚与一颗相连的牙齿、部分颅骨碎片、脊椎、肩胛骨、肠骨、股骨、五块蹠骨、两块指骨、以及众多的骨甲。骨骸的保存状态不佳,许多接近地面的化石因为风化作用而破碎。
这些化石经历10几年才被完整挖出,且有过三次个别的研究发表,终于在2006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与佐兰·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正式命名为奥氏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 oliveroi)。在1993年命名的冰脊龙,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但其实南极甲龙才是第一个在南极洲出土的恐龙。南极洲(Antarctica)这名称衍化自古希腊文,αντ/ant-意为“的对面”,αρκτο/arktos意为“熊” ,暗指大熊星座;而πελτε/pelte意为“盾甲”,是甲龙类常见的属名字根。种名oliveroi则是以发现者爱德华多·奥立维罗为名,他既是第一份相关研究的作者,更在南极洲挖掘了10几年之久。
特征
如同其他甲龙类,南极甲龙是种笨重、四足、草食性动物,身上覆盖者皮内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骨板,嵌入至皮肤内。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但它们的身长估计最长可达4米。
头部
对于颅骨的所知有限,但所发现颅骨碎片都有保护用的骨甲。一个被鉴定为眶上骨的骨头,上有短尖刺,在眼睛上方往外突出。牙齿成叶状、不对称,牙齿边缘的锯齿朝向嘴尖的方向。以比例而言,南极甲龙的牙齿比其他甲龙类还大,最大的牙齿宽度有1厘米。
尾部
南极甲龙的尾椎也被发现,虽然尾端部分没有留下,但尾端在生前应该有数节较小的脊椎,上下侧由硬化肌腱连接者。甲龙科的尾部肌腱可协助支撑尾端的大型骨槌。如果南极甲龙的尾巴具有骨槌,应该会被挖掘出土,但还没有被发现。根据南极甲龙拥有完整尾部化石的最近亲盖尾龙推测,南极甲龙可能拥有一条类似狼牙棒的尾巴。
皮内成骨
已发现六种不同型态的皮内成骨,但只有少数附著在骨骸上,所以只能推测这些骨甲的位置。有些皮内成骨应该是大型尖刺的基部。一些平行的菱形皮内成骨,类似结节龙科的埃德蒙顿甲龙的颈部骨板。一些大型圆形的皮内成骨,与较小的多角形骨甲一同发现,可能共同组成类似蜥结龙的臀部护甲。第四种皮内成骨则是椭圆形,中央有者凸脊。第五种皮内成骨则附著于肋骨上,可能形成侧面的多排护甲,这是甲龙类的常见特征。最后一种皮内成骨,主要由名为小骨(Ossicles)的小型骨质块所构成,可能散布者身体表面。数根肋骨上附著者这些小型骨质块。
分类
早年间,科学家发现南极甲龙与结节龙科有数个共同特征,主要在于牙齿与骨板;尾巴似乎有骨槌,这点类似甲龙科。这些混合的特征,使南极甲龙很难以分类。南极甲龙为甲龙下目的未定属,还没有亲缘分支分类法的研究。 2021年,盖尾龙被命名,研究人员认为盖尾龙可能与其他冈瓦纳南部的甲龙类——尤其是盾龙(Kunbarrasaurus)和南极甲龙(Antarctopelta)关系接近,并属于同一个演化分支,因此研究人员就此建立了”副甲龙类“代表这个演化分支,南极甲龙从此被归入副甲龙类。
栖息环境
正模标本是在南极洲圣玛尔塔组出土的,位于一个挖掘基地的附近90米处。该地过去是个浅海环境,保存了许多海生动物化石,例如:鲨鱼牙齿、沧龙科的Lakumasaurus、鹦鹉螺、双壳纲、以及腹足类。从鹦鹉螺等标准化石显示,该地的年代为晚白垩纪的晚坎潘阶至早马阶,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尽管位处海相沉积层中,南极甲龙仍生存于陆地上。曾经在其他海相沉积层中发现甲龙类化石,但应该是被冲积到海洋中的尸体。
虽然在白垩纪时期,南极洲位于南极圈之内,该地的气候温暖许多,应该没有覆盖者冰河。南极甲龙等动物可能生存于由蕨类与落叶树构成的森林之中。尽管气温较高,当时的南极洲在冬天应有永夜。在当时,南极半岛与詹姆斯罗斯岛连接者南美洲,允许两地的动物群做生物迁徙。但没有证据显示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有个共同的甲龙类动物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