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K
7904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作品简介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的学术工作由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向探索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形态。他认为自己对“差序格局”和“乡土中国”的论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中提炼一些“理想型”概念,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以期构建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并由此来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重建》则以“差序格局”和“皇权与绅权”的关系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国基层社会的问题与困境,探寻乡土工业的新形式和以乡土重建进行现代社会转型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写作代表了费孝通40年代后期对中国历史、传统和当代现实的整体性关照,是其学术生命阶段很重要的思考成果。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卓越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
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等。
作品目录
- 费孝通作品精选出版前言
- 乡土中国
-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 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 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 记
- 乡土重建
-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 乡村·市镇·都会
- 相成相克的两种看法
- 传统市镇并非生产基地
- 乡村靠不上都会
- 都市破产乡村原始化的悲剧
- 论城·市·镇
- 人口与城乡
- 衙门围墙式的城
- 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
-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 崩溃之谜
- 小农经济的坚韧
- 天灾和逃荒
- 排斥了救济的瘫痪
- 基层行政的僵化
- 题前的话
- 传统皇权的无为主义
- 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 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
- 政治双轨的拆除
- 再论双轨政治
- 批评者的论点
- 民主和宪法
- 两橛还是双轨
- 地方人才
- 提高行政效率重在地方
- 问题还存在
-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 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 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 流落于东西文化之外的寄生阶层
- 洪流冲洗下的中国
-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 土地分配和民生
-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 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
- 地主阶层合理的出路
-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 特权的动摇
-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
- 传统性格阻碍着新生
-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
-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
- 电和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
- 一段历史的教训
-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 乡土工业的规模
- 手工和机器的配合
- 乡土工业中的成本问题
-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 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
- 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
- 服务工厂代替作坊
-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 资本从哪里来
- 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
- 怎么会穷得没有资本的?
- 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
- 节约储蓄的保证
- 沙土上的金字塔
- 对以政治力量强迫储蓄的过虑
- 效率和储蓄的保证
-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
- 附录一 论绅士
- 帝王本无种
- 天下之大不韪
- 逃避权力的渊薮
- 官僚和绅士
- 附录二 论“知识阶级”
- 知者的知识
- 规范带来了威权
- 文字造下了阶级
- 现代知识分子
- 附录三 论师儒
- 道统和政统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卫道者
- 道统消极地等待机会
- 奉天以约制皇权企图的流产
- 道统的屈服
- 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