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1.9K
8103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是市委确定实施的“重庆抗战工程”中规划建设的三个中心之一,2011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由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联合共建。

近年来,中心在已有特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重新凝炼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统战文化、抗战时期国际交往及国家地位、红岩精神与抗战民族精神、中国西部经济社会现代化起步、抗战大后方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抗战时期西部民族及边疆问题、抗战大后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渐显。自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中心研究员先后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集刊》、《中国科技史杂志》、《文艺研究》、《电影艺术》、《文艺理论与批评》、《抗战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出版学术著作、论文集等23部。申请立项科研基金项目7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重庆社科重大专项53项,重庆社科规划项目4项,市委统战部委托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中心自创办之日起,即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自2007年以来,先后承办“重庆大轰炸暨日军侵华暴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讨论会”(200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中日战争——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2013年9月)等3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以及 “台湾史研究论坛——台湾光复65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2010年6月)、“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中日战争暨抗战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2011年11月)、“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首届年会”(2013年6月)等数次国内学术会议。中心研究员亦多次受邀赴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进行学术讨论、交流、资料搜集整理等相关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反响。此外,中心还先后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重庆中国统一战线历史研究基地、重庆图书馆、重庆市档案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在人员交流、研究生培养、资料互换与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自2009年以来,中心共招收博士、硕士生74人,毕业27人,博士后流动站5人,出站2人。中心为扩展研究生的视野,自2013年4月开始,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现已举办12期),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引言人参与学术沙龙活动。此外,中心自2013年开始,每年出资30万元,实施科研基金培育项目,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抗战大后方研究人员提供科研资金,激励其产出高水平成果。

在新的时期,中心将凭借重庆市的政策支持与西南大学的学科优势,通过建立灵活机制、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深化项目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研究中心打造成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前沿学科研究领域、优秀学术研究团队和一流学术研究成果的研究中心。为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世界秩序、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及推动以重庆城市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提供学术支持,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810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