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41.8K
8315

枇杷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是蔷薇科苹果亚科枇杷属的常绿乔木植物。小枝粗壮,有绣色或灰棕色的茸毛,叶片呈倒披针形,叶柄有灰棕色茸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筒呈浅杯状,果实呈球形或长圆形。枇杷是潮州地区重要的水果产品之一,花期在10-12月,果期在5-6月。 枇杷最早记载于《莆田县志》:“枇杷,夏初成熟,色黄味酸”,因其叶形似琵琶而得名。

枇杷原产于中国四川、湖北一带,现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多在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区栽培。枇杷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温度,较耐盐碱,喜排水良好、富腐殖质的中型或酸性土壤。枇杷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及嫁接繁殖。 

枇杷营养丰富,可作为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润燥、清肺、止咳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枇杷叶也可用来治疗胃病。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栽培枇杷,到唐代已极为普遍,白居易有诗“淮山侧判楚江阳,五月枇杷正满林”,写出了枇杷盛栽的景色。也是从唐宋时期开始,枇杷就被看做高贵,美好,吉祥,繁荣的美好象征。

植物学史

枇杷最早记载于《莆田县志》:“枇杷,夏初成熟,色黄味酸”,因其叶形似琵琶而得名。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始栽培枇杷,到唐代已极为普遍,白居易有诗“淮山侧畔楚江阳,五月枇杷正满林”,写出了枇杷盛栽的景色。 

形态特征

绿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棕黄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毫米,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长1~1.5厘米,先端急尖,有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具多花;总花梗与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梗长2~8毫米;苞片钻形,长2~5毫米,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0毫米;萼筒浅杯状,长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枚,远短于花瓣,花丝基部扩展;花柱5枚,离生,柱头头状,无毛,子房顶端有锈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

果实卵状或近似球状,直径2~5厘米,橙色或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粒,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

生长环境

枇杷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温度,年平均温度12~15℃,冬季不低于-5℃,花期及幼果期不低于0℃为宜,枇杷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其主要产区年平均雨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但春季雨水过多,易使枝条徒长,故在多雨地区要适宜在排水良好的缓坡山地生长。

枇杷对土壤适应性强,较耐盐碱,喜排水良好、富腐殖质的中型或酸性土壤,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含腐殖质多、保水保肥力强而又不易积水,pH值为6左右的砂质壤土为佳,由于平原及缓坡山地均可生长,所以适宜山地与丘陵生长。

分布范围

枇杷原产于中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广泛栽培,湖北、四川有野生种群;日本、越南、印度、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也有栽培。

生长习性

枇杷具生长快、结果早的特性,嫁接3~4年就开始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20~40年产量最高,以后逐年下降,70~100年进入衰老期,实生树寿命更长,但结果较迟。

根系分布较浅,大部分分布在离地面5~30厘米之间,极少深达50厘米以下,水平分布则在100~200厘米左右;由于根群分布较狭而浅,在栽培上应重视深耕及施肥,使根系能深入土中,树体生长健壮。

枇杷每年抽梢约3~4次:

2月初到4月中旬抽生春梢,枝短而粗壮,叶片大而深绿,能成为当年结果母枝或由此抽生夏秋梢;

5月中旬到6月底抽生夏梢,由采果后果枝顶部与营养枝上抽生,比春梢细长而多,叶片小而狭,当年常成为开花结实的母枝,因此在采果后加施肥料,使夏梢生长良好,可保证翌年丰产;

7月底到8月中旬常从春夏梢顶端延伸成秋梢,已达结果期的秋梢很长,着生2~3叶或不生叶,顶端出现花蕾,成为结果枝,但也有出现节间长而生长快的营养性秋梢,到次年才能形成花穗;

冬梢则常在幼树上11~12月间抽生,盛果期后抽生少。 

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花芽分化一般在7~8月间夏梢停止生长后开始,开花顺序是树体顶部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迟,各支轴先开顶花,以后自下而上开放。

花期自10月开始至次年2月,长达3~4个月,1个花序约开1个月左右,分3批开放,10~11月开的叫“头花”,所结果实因生长期长,果形大,品质好,但易受冻害;

11~12月开的叫“二花”,受冻机会较前少;1~2月开的叫“三花”,受冻机会较前更少,但果实小。

果实在幼时生长缓慢,2月上旬主要是增大纵径,2月底至3月中旬纵横径相等增大,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则横径增大加快,因此后期管理多施速效性肥料有利于丰产。

繁殖方法

用种子、嫁接与压条方法进行繁殖,但以嫁接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

一般不易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但生长健壮,寿命长,限于育种时进行;采种时应从产量高、品质好,果大而均匀、生长健壮的优良品种母株上选取,并选择果中仅有1~2粒充分成熟的种子进行播种;由于种子无休眠期,采后应马上播种,否则易失去发芽力。

如果不能马上播种,宜将洗净阴干种子一份与干砂2份混合放置阴凉干燥处保存,约可贮藏半年。

播种期以5月为好,苗圃宜选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播种时覆土宜浅,深约6~9毫米或用木棍滚压种子入土即可,并在畦面覆盖稻草及搭设荫棚,通常用宽幅条播,每亩用种子40~60千克,播后2周出苗,苗高7~10厘米时进行间苗及施追肥,苗高70~100厘米时,可供作砧木或定植用。

嫁接繁殖

用实生苗作砧木,常用枝接,小砧木用切接或腹接(在离地10~15厘米处进行低接),大砧木多用劈接或皮接(在离地30厘米处,也有高至80~100厘米处);接穗应选取优良健壮母株上一年生枝,以生长充实、节间稀、叶柄小、芽处被白色茸毛者较好。

嫁接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行,在嫁接时砧木必须保留部分叶片或用倒砧法(只剪断2/3,然后折倒),待接穗芽萌发伸长、叶片展开时才进行全部剪砧,接后应随时除去砧芽,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中国福建也有采用贴芽接(全年均可进行)即在小砧木离地10~15厘米处选树皮光滑一面用刀尖自下而上划2条平行切口,宽0.6~0.8厘米,长3厘米左右,深达木质部,切口上部交叉连成舌状,然后从尖端将皮层挑起往下撕开,并切去大部分;

接穗的芽片也削成舌状,比砧木切口略小,不带木质部,待芽片插入后,用宽1.2厘米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捆扎,25天后愈合组织生长良好就把薄膜条解开,成活后在离芽片上方2~3厘米处将砧木剪断4/5,等接芽生长新梢时,再行全部剪断。

压条繁殖

枇杷压条繁殖用高压法繁殖,即选用2~3年生枝,在离分枝基部7~8厘米处环状剥皮,宽约3~4厘米,用园土、焦泥灰混合苔藓作发根基质,外用塑料薄膜包扎;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枝稍萌动前进行,5~6月发根,待次年2月剪下栽植。

栽培技术

定植方法

常在春芽萌动前或5~6月梅雨季节进行。栽植前园土须进行全面深耕,每穴施入腐熟堆肥或其他有机肥或草木灰,栽时苗木应带土球,并剪去1/3~2/3叶片,如果一周内无雨,应灌水直至成活。

株行距约4米×5米(视品种不同及土壤而异,大红袍较宽,软条白沙次之,夹脚较小),每亩约栽30~40株,有些品种自花不育或结实少(例如:大红袍),应混植授粉品种。 

抚育管理

  • 土肥水管理

枇杷需钾肥最多,氮、磷次之。一般每年施3~4次追肥,分别在2~3月,3月底~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及9~10月上旬施。

15~20年生壮年树在表土浅的山地每亩需氮肥10~15千克,磷肥10-12.5千克,钾肥12.5~15千克,表土深厚的平地,施肥量可适当减少;有时可在12月前增施一次防寒肥,也可采用根外施肥,用3%过磷酸钙加0.3%尿素在5月初及5月底喷施2次,可以促进果实膨大,酸性土壤要施适量石灰调节pH值。

幼年枇杷园可在株行间间作豆类蔬莱与绿肥作物,增加收入及改良土壤;成年树园则每年进行5~7次中耕除草;有时可在春季翻土,深10~20厘米,这样可使冻后土壤疏松。

冬季一般在立冬时进行全面翻土,深13~16厘米,这样既可保肥、保水及防冻,又可清除病虫害;在开花前(10~11月)或夏季采果后进行培土以增厚土层,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夏秋干旱时注意灌水,在枇杷成熟时如雨水过多则注意排水。在冬季进行覆盖培土防寒或烟熏防霜,降雪天要摇雪以防折枝。

  • 整形及修剪

枇杷的整形采用分层式,留主干高40~60厘米,分3~4层(层间距离50~80厘米),每层留2~4主枝,3~4年后可形成树冠。修剪则在春芽萌动前、花芽分化后及采果后进行,主要是删除过密枝、枯枝与徒长枝,有时也疏删部分弱果枝,一般用利刀削平剪日,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 

  • 疏花与疏果

枇杷的花期自10月开放可延至次年2月,每花序有30~200朵花,周此应在开花前剪去1/2~1/3花朵(留先开韵花)。疏果则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大果品种每穗保留2~3果,中果品种留3~5果,小果品种留5~8果,应疏冻害及密生的桑,在幼果时也可喷以10ppm的蔟乙酸。

采收管理

采收时须注意选黄留青,分批采收,如需远运的约八九分熟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应由外围下部开始,逐渐向内转入上部,并注意轻采轻放。采收后应分级包装。

病虫防治

病害:褐斑病,可在5月下旬及6月下旬至7月初各喷一次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虫害:枇杷黄毛虫,在春夏秋梢抽发幼虫盛发时期进行人工摘除及喷施80%敌敌慢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8000倍液等毒杀,冬季刮去树干上越冬蛹茧并保护蛹内寄生蜂。

同时枇杷还易发生“碎梢"病,系缺钾性生理病害,可在11月至次年1月或8~9月增施钾肥,也可用树冠喷钾法,即用0.3~0.6%磷酸二氢钾或1%硫酸钾喷洒,每隔3~4天喷1次,连续喷3~5次。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枇杷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现代技术已从枇杷叶中分离出多种有效成分,如橙花椒醇、金合欢醇等挥发油及酒石酸、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山梨醇等。枇杷叶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良好疗效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枇杷叶也可用来治疗胃病。

  • 镇咳、平喘、祛痰作用: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水解产生的微量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叶所含之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但相比而言,枇杷叶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较差。临床研究发现,枇杷叶与茄梗等配伍口服或双侧定喘穴野枇杷叶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明显疗效。
  • 抗感染作用:枇杷叶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亦有抑制作用。亦有研究证实枇杷叶的水提取液在鸡胚外对甲型流感病毒PR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毒作用。
  • 抗炎作用:枇杷叶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局部用药有抗炎作用,温浸提取物局部用药或灌胃给药、冷浸提取物灌胃给药均无抗炎作用。
  • 降血糖:在对降糖植物资源的调査中发现,枇杷叶常用作民间偏方,用于冶疗糖尿病,疗效可靠。动物实验证实,枇杷叶粗提物对四氧嘧啶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优于西药苯乙双胍及格列本脲。药理硏究则证实是枇杷叶中的黄酮成分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起到降糖作用。

食用价值

枇杷是美观的果树,果肉柔软多汁,风味鲜美,而且在初夏成熟,正值鲜果淡季,因此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枇杷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蜜饯、果膏、果酒与饮料等。 

其他价值

树叶晒干去毛可供药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气之效;同时树姿优美,花、果色泽艳丽,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与蜜源植物,枇杷木材红棕色,可制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

品种分类

枇杷的品种很多,通常可根据果肉色泽与果实形状分类。

根据果肉色泽可分为红肉类(红沙类)及白肉类(白沙类),前者有余杭的大红袍、夹脚、宝珠、五儿等,后者有浙江余杭的软条白沙、黄岩洛阳青及江苏吴县的照种等;

红肉类生长强健,产量高、果皮厚、耐贮藏,适于制罐及加工;白肉类则果皮薄,肉质较细,但生长较弱,产量低、宜鲜食。

根据果形可分圆果类与长果类,前者核多,后者核少。

植物学史

意象:从唐宋时期开始,枇杷就被看做高贵,美好,吉祥,繁荣的美好象征。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枇杷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1 千卡
蛋白质 0.8 g
脂肪 0.2 g
碳水化合物 9.3 g
不溶性膳食纤维 0.8 g
4 mg
10 mg
8 mg
122 mg
17 mg
0.34 mg
1.1 mg
0.06 mg
0.21 mg
0.7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3 mg
烟酸(烟酰胺) 0.3 mg
维生素C(抗坏血酸) 8 mg
维生素E 0.24 mg


831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番石榴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