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
荸荠(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 ex Hensch. )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秆丛生,圆柱状;花小穗圆柱形,具多花;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 荸荠主要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2个大的类型,一般野生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细、较矮,球茎较小;栽培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粗、较高,球茎较大。
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荸荠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中国关于荸荠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而“荸荠”一名是北宋成书的《物类相感》(11世纪下半叶)、《本草演义》(1116年)等首次著录的。荸荠的驯化栽培则比较晚,关于荸荠栽培最早的见于两宋之际的古籍。荸荠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国外,荸荠主要野生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池沼、滩涂等低洼地带,分布于西方国家的荸荠大约于17世纪引入;在中国,除高寒地区外,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而经济栽培则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荸荠古代多作水果食用,荒年则被人们用来充饥,明代王磐、王鸿渐都有文说此事;荸荠汁多味甜,营养丰富,除生食外,热食则可做成多种荤素皆宜的佳肴;荸荠也是一味中药,其苗秧、根、果实均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荸荠能降火、補肺凉肝、消食化痰。地上茎有清热利尿作用”。
植物学史
起源
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荸荠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中国关于荸荠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而“荸荠”一名是北宋成书的《物类相感》(11世纪下半叶)、《本草演义》(1116年)等首次著录的。荸荠的驯化栽培则比较晚,关于荸荠栽培最早的见于两宋之际的古籍。分布于西方国家的荸荠大约于17世纪引入。
别称
“荸荠”俗称“马蹄”,这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像桃子发音为“马桃”,意为桃树的果子。“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闽、粤方言中修饰限制成分常后置的特点,“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
形态特征
荸荠匍匐根状茎瘦长,顶端膨大成球茎(为食用荸荠)。秆多数,丛生,笔直,细长,圆柱状,高40-100多厘米,直径2-3毫米,灰绿色,光滑,无毛,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兼有许多纵条纹。叶缺如,仅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淡棕色,光滑,无毛,膜质,抱茎,鞘口斜,顶端急尖,长7-15厘米。
小穗圆柱状,长2-4厘米,直径约3毫米,苍白微绿色,基部的一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有时还有短鞘,其余鳞片全有花,松散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顶端圆形,长5-6毫米,宽约4毫米,边缘为宽干膜质,顶端边为狭干膜质,中脉不大明显;下位刚毛7-8条,比小坚果长一倍半;有倒刺;柱头2。小坚果倒卵形,扁双凸状,长2毫米,宽1.2毫米,平滑,顶端不缢缩,黄色,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扁,狭长三角形,不为海绵质,基部具不明显的环,环的质地与小坚果相同,只色泽较淡。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荸荠生长适应性较强,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30℃,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高寒地区外,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而经济栽培则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国外,荸荠主要野生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池沼、滩涂等低洼地带。
生长习性
荸荠生长期在140-200天。球茎可在土中越冬,到次年春季以顶芽抽生不明显短缩茎,基部茎节向下产生细长须根,入土约20-30厘米,向上产生时状茎(管状茎),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其侧芽则向四周抽出3-5条匍匐茎,伸长至10-15厘米后,其顶芽向地上抽生叶状茎,形成新的分蘖及次生分蘖可达30-40株,处暑至白薅(在中国杭州为9月下旬)停止分蘖,后期则于匍匐茎顶端形成新的球茎。同时在秋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上茎也停止生长,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茎,顶端形成具多花的穗状花序白露前后达盛花期。小坚果灰褐色,倒卵形,在寒露至霜降成熟,通常不易发芽。
繁殖方法
育苗是荸荠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环节,是高产、优质的基础和保证。生产中主要有2种育苗方式:球茎育苗和分株育苗。不同育苗方式的育苗时间、播种技术、秧田管理、移栽标准等均有所差异。分株育苗时间较早,在每年的4月中旬进行,用种量少,经过育苗、假植扩繁增加苗数后移入大田。球茎育苗是传统的育苗方式,在每年的6月中旬进行,小田育苗,大田定植,省略假植扩繁环节。
育苗准备
选择条件良好的秧田,播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播前3-5天进行第2次翻耕,施基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5千克、复合肥(氮-磷-钾为18-8-16,下同)15千克。翻耕后做畦,畦宽150厘米、高10厘米,沟宽30厘米。做畦后灌水,播种前一天排干水。
挑选健壮、饱满的种荠进行催芽,催芽前将洗净种荠的正头芽尖剪去0.2-0.3厘米,清水浸泡48小时,剔除漂浮种荠,取出沥干。
球茎育苗
球茎育苗宜在6月中旬至7月初进行。育苗时间20-25天,育苗期间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15-20℃。按大田种植面积进行秧田播种,每667平方米大田种荠用量20-25千克。将种荠按株距3-5厘米、行距3-5厘米排入秧田,顶芽朝上按入泥中1厘米。播种后,白天搭小拱棚覆盖遮阳网保持棚内温湿度,当苗高10厘米时去除小拱棚。育苗期间共施肥2次,第1次在苗高10厘米时,每667平方米施尿素3-5千克;第2次在大田定植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5千克或尿素5千克。出芽前畦沟灌浅水,保持畦面湿润。当顶芽出土转绿且植株有新根长出时灌水,保持水层1-3厘米。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可有效节约生产所需的荸荠种球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分株育苗宜在4月中旬进行。按大田种植面积进行秧田播种,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为15-25个种球。种荠按1厘米间距排种,顶芽朝上,覆盖湿润的轻壤土或有机肥,厚度以遮住顶芽为宜。催芽期间保持苗床湿润。搭小拱棚保持密闭,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中午通风1-2小时,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移植前5天揭膜炼苗,5月上旬,幼苗高20-30厘米时连同种球一起挖出移入秧田进行假植扩繁,舍弃无种球、簇生而纤细的幼苗。根系入土深度5-8厘米,株距110厘米,行距120厘米。荸荠生长过程中会从芽基部分蘖产生新的腋芽和匍匐茎,匍匐茎的节和顶端又能产生新芽,每个新芽可在分株后独立生长成苗并可继续进行分蘖。因此,荸荠定植前的假植扩繁可大幅度提高幼苗数量。秧苗成活后,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1次预防病害,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栽植30天后,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15千克。定植到大田前7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硫酸钾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10-15千克。田间持续保持水层2-4厘米。
栽培技术
种植田块
土壤的类型及质地对荸荠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荸荠根系分布较浅,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量大,球茎生长要求土深30厘米左右。笔者在余杭、开化等浙江省荸荠主栽区开展实地调研,从产品产量和质量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浙江省荸荠栽培田块的选择标准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18-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克/千克以上,土壤pH5.5-7.5。水源丰富、排灌便利、远离污染源、轮作3年以上的壤土和青紫泥水田。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是实现荸荠高产优质栽培的前提和基础。浙江地区可选用适宜本地环境的名优品种,如余杭大红袍、店头荸荠等。准备种荠时注意种荠的完整性与典型性,剔除受损、个小、干瘪、皮色不均的种荠。
大田栽植
荸荠是当年种植、当年采收的作物,栽植时期和密度不仅影响植株生长情况,也关系到产量和病虫害发生程度。
荸荠栽植前准备:选择符合选地标准的田块,移栽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厘米。翻耕整地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厩肥1500-2000千克或符合NY525规定的商品有机肥500-600千克、复合肥3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以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充足,为荸荠苗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养分。
栽植方法: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45厘米时进行。定植前3天,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荸荠幼苗预防秆枯病;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喷施幼苗预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根16-24小时。球茎苗移栽时,将秧苗连种球一同挖出,田间保持株距80厘米、行距80-100厘米,大田栽植时间越迟,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时,1株大苗带2-3个小分蘖苗为1丛,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间保持株距40厘米、行距50-60厘米,当幼苗高度超过45厘米时,宜割去梢头。定植时将秧苗插入土中,深度为8-10厘米,每穴定植1丛幼苗。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荸荠苗大田移栽成活后到封行前,结合施肥宜人工除草2-3次。中耕除草时要求杂草入泥,不露出水面,同时不损伤荸荠叶状茎和匍匐茎,若发现病株、弱株应及时拔除并补苗。
2.肥料施用:大田移栽成活后结合中耕除草共追肥3次。第1次施催苗肥,移栽后20天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0-7.5千克;第2次施分蘖肥,移栽后25-30天每667平方米施菜籽饼肥50千克、复合肥10-15千克、硫酸钾5.0-7.5千克,或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10-15千克、硫酸钾3.5千克;第3次施结荠肥,秋分前后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40-50千克、硫酸钾7.5-10.0千克。
3.水层管理:幼苗定植时田间灌水深度宜2厘米;秧苗成活后逐渐加深至4-7厘米;分株分蘖期水深2-3厘米。开花结荠期水深2-4厘米;球茎膨大期水深4-7厘米;球茎成熟期水深0-2厘米;采收前15-20天排干田间水分。如春季采收,则冬季田间仍保持湿润。分株分蘖期如果田中浮萍过多或有机肥施用过多,可排水晒田2-4天,晒至田面湿润小开裂为宜,结面(泥巴表面硬,里面软时)后立即复水。
采收贮藏
荸荠1年只栽培1茬,不能周年生产,市场供应有旺季、淡季之分。采收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待地上部枯黄倒伏、地下球茎成熟至皮色呈深红褐色时采收为宜。球茎成熟后,地上枝茎枯死,受力极易断裂,不能直接拔取。
荸荠采收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挖掘方式:
一是利用简易工具采收,即在比较湿润的田块,用叉或钉耙等工具刨开泥土,然后用手捏出球茎;
二是纯手工采收,即在田间积水泥田,手插入泥土中捏出球茎。
荸荠具有皮薄汁多、水分含量高、极易失水萎缩和腐烂变质的特点,一般采用鲜货上市直销,贮藏期不超过10天(天)。采收的带泥球茎应立即摊置荫凉处晾至七成干,剔除病、伤球茎,及时贮藏。贮藏方式主要有叠包贮藏、堆藏、田间贮藏。叠包贮藏和堆藏要选择地势较高、通风透气、运输方便、无鼠害、不渗水、不漏水的仓库。叠包贮藏是在荸荠收获、整理后,装入除去内膜的清洁编织袋,扎紧袋口,靠墙壁垒堆。堆藏应选择室内靠近墙角的泥土地面,沿墙角两边用砖砌成长方形池槽,四周围草席或布,席外涂抹河泥,地面铺1层细干土。荸荠堆放高度不超过1米,上面覆盖细干土,以不露出荸荠为宜,然后涂泥封顶。堆顶中部插1个通气筒,避免堆藏温度过高。叠包贮藏、堆藏时,应将仓库的温度维持在1-10℃,当温度低于0℃时荸荠易冻伤,可在顶部盖尼龙薄膜或稻草等覆盖物保暖防冻;当温度升高时应及时通风降湿。若保存在田间,冬季应保持田块湿润,随时采收,但采收期不宜迟于翌年3月底。
病虫防治
荸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秆枯病(俗称荸荠瘟)、枯萎病等,主要虫害有白禾螟等,有害生物有福寿螺等。防治病虫害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如采用杀虫灯、粘虫板、昆虫性诱剂等诱杀害虫,引入天敌抑制有害生物扩张;当病虫害数量过多、危害植株生长时,应结合化学防治,优先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秆枯病: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喷洒,或在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根,或在移栽成活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施用次数不超过3次,每隔21天喷1次。
枯萎病:可在发病初期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喷洒1次,或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500倍液喷洒2-3次,每隔21天喷1次。
白禾螟:在卵孵化高峰前2-3天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1500-2500倍液喷洒,或在卵孵化高峰后1-2天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6000倍液喷洒,或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虫期用1.8%阿维菌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洒。
福寿螺:每667平方米可用6%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400-500克撒施,或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土撒施。
主要价值
荸荠古代多作水果食用,荒年则被人们用来充饥,明代王磐、王鸿渐都有文说此事;荸荠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称为“清水马蹄",是菜馆的主要佐料之一。除生食外,热食则可做成多种荤素皆宜的佳肴;并可提取淀粉,与藕及菱粉称为淀粉三魁。荸荠也是一味中药,其苗秧、根、果实均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荸荠能降火、補肺凉肝、消食化痰。地上茎有清热利尿作用”。
食用注意
荸荠属于寒性食物,且生长于地下沼泽或水田中,表皮多有细菌、寄生虫(如姜片虫)附着,因此不宜生食过多,并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者更要多加注意。
主要类型
荸荠按球茎所含淀粉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水马蹄类型,球茎顶芽尖,脐平,富含淀粉,肉质粗,适于熟食或提取淀粉用,如苏荠及高邮荸荠等。另一种为红马蹄类型:球茎顶芽钝,脐凹,含水分多,淀粉较少,肉质甜而细嫩,桂林马蹄等。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荸荠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1 千卡 |
蛋白质 | 0.9 g |
水分 | 86 g |
碳水化合物 | 7.4 g |
糖 | 3.4 g |
钠 | 11 mg |
镁 | 5 mg |
磷 | 45 mg |
钾 | 140 mg |
钙 | 11 mg |
铁 | 0.7 mg |
铜 | 0.1 mg |
锌 | 0.4 m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1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3 mg |
烟酸(烟酰胺) | 0.3 mg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1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