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是棕榈科棕榈属常绿乔木,其树干圆柱形;叶片近圆形,叶柄具细圆齿;花小黄绿色,卵球形,组成分枝或不分枝的肉穗花序 ,花序大型多分枝;果实阔肾形,有脐和白粉,成熟时由黄变为淡蓝色;种子胚乳角质;花期4月,果期12月。棕榈之名始见于中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棕榈原产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棕榈的记载了。棕榈有较强的耐阴性,通常栽培于四旁,罕见野生于疏林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性较强;忌涝;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也可在微酸性及石灰性土壤中生长; 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棕榈可“止鼻洪,吐血,破癌,止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痴。入药烧灰用,不可绝过。”在《日华子本草》中有记载。此外,棕榈树形优美,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棕片可制成棕绳、蓑衣、棕垫、地毯、棕刷等棕榈制品,还可制成自然降解的包装材料等。棕苞具有高纤维、高钾和低脂肪、热量的营养优点,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北宋文同《竹棕》“凌犯雪霜持劲节,遮藏烟雨长轻筠”,赞誉了棕榈经霜不凋的节操美。
植物学史
词源由来
棕榈的拉丁学名中,属名“Trachycarpus”来源于希腊单词“trachy”和“karpos”(拉丁转写),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粗糙的”和“果实”,可能与果实外观有关。种名“fortunei”则是为了纪念苏格兰园艺学家福钧(Robert Fortune)(1812~1880)。
棕榈在中国古代被称作“椶榈”“栟榈”“并闾”或“椶树”。“椶”通“棕”,为古今字,它的音义略同于《说文解字》中“总,聚束也,从系,音总”中的“总”,用于形容棕榈“皮如丝缕,总总然聚生”,即棕榈被网状纤维包裹的树干。而“栟榈”“并闾”则在《山海经》《广志》中被记载为“椶”的别名,后多见于汉人的文赋。
棕榈之名始见于中国先秦文献《山海经》中的“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棕榈,又称栟榈,因皮中毛缕如马之鬃鬣,故名。
物种演化
美国新泽西州及南亚婆罗洲发现的白垩纪棕榈科古植物化石与孢粉,是棕榈科植物最早的化石记录,该化石说明在被子植物出现不久之后就有棕榈科植物。
棕榈科植物的花粉原本是较原始的单槽型,后演化为三槽型花粉,而已知较为原始的裸子植物苏铁(苏铁目)和银杏就是单槽型花粉,与棕榈科的花粉形态较为相似。结合现代植物形态及解剖特征来看,在距今约6500~7500万年的晚白垩纪时期,原始裸子植物类群——开以顿目(现已灭绝)的植物开始向苏铁目祖先种演化,在这一进化干上,可能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分支,为棕榈科植物的祖先。
棕榈科中的贝叶棕族(含棕榈属棕榈)是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此外,棕榈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且除了花序和花器官有雌雄区别的特征,其他形态没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研究棕榈的花序和花朵发育是理解棕榈科和其他被子植物科之间进化关系的关键。
形态特征
乔木状,高3—10米或更高,树干圆柱形,有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除非人工剥除,否则不能自行脱落,裸露树干直径10—15厘米甚至更粗。
棕榈叶片呈3/4圆形或者近圆形,深裂成30—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宽约2.5—4厘米,长60—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硬挺甚至顶端下垂;叶柄长75—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
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花萼3片,卵状急尖,几分离,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花瓣阔卵形,雄蕊6枚,花药卵状箭头形;雌花序长80—90厘米,花序梗长约40厘米,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具4—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2—3回分枝;雌花淡绿色,通常2—3朵聚生;花无梗,球形,着生于短瘤突上,萼片阔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状近圆形,长于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银色毛。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种子胚乳均匀,角质,胚侧生。花期4月,果期12月。
近种区别
部位 | 棕榈 | 龙棕 |
---|---|---|
生活型 | 乔木状 | 灌木状 |
叶: | 叶柄长75—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 | 叶柄长25—35厘米,两侧有或无密齿 |
花 | 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 | 花序生于地面,长40—48厘米,通常2次分枝;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的花比雌花序密集;雄花黄绿色,球形,无毛,发育雄蕊6,退化雄蕊3;雌花淡绿色,球状卵形,心皮被银色毛,胚珠3 |
果 | 果实阔肾形,有脐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 | 果肾形,蓝黑色 |
生长环境
通常仅见栽培于四旁,罕见野生于疏林中,海拔上限2000米左右;在长江以北虽可栽培,但冬季茎须裹草防寒。
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棕榈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极耐寒,较耐阴,成品极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分布纬度最高的棕榈科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强,稍耐阴。适生于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土壤,耐轻盐碱,也耐一定的干旱与水湿。抗大气污染能力强。易风倒,生长慢。
分布范围
棕榈原产中国、日本、印度、缅甸也有。棕榈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北起山东,南到广西、广东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从长江出海口,沿着长江上游两岸500km广阔地带分布最广。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区。通常仅见栽培于四旁,罕见野生于疏林中,海拔上限2000米左右;在长江以北虽可栽培,但冬季茎须裹草防寒。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播种繁殖,在原产地可自播繁衍。10~11月果熟后,连果穗剪下,阴干后脱粒,以随采随播最好,或采后置于通风处阴干,或行沙藏,至次年3~4月播种,发芽率80%~90%。播种苗2年后换床移栽,移时剪除叶片1/2~1/3浅栽,以免烂心及蒸发,保证成活。春播宜早,播前用60-70℃温水浸一昼夜催芽,行条播,播种量750-1000千克/公顷,种子发芽较慢,盆土深厚,保水效果好,利于发芽,幼苗生长缓慢,置蔽荫处养护或适当遮光。盆播株距3厘米,覆盖种土厚3厘米,每隔2-3天浇1次水;上扣另一花盆半掩状,约40天可发芽,尔后除去扣盆,苗期及时除草、松土,加强肥水管理。棕榈初期生长缓慢,当年苗高仅3厘米,翌年留床,第三年分栽培大,用于绿化的至少要7年以上。栽培管理棕榈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城市中多作庭园绿化地栽,它适应性强,只要不低洼积水,并有1米深的土层都可栽种,以湿润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好。不要栽在风口处,否则叶片会支离破碎。起苗时多留须根,小苗可以裸根,大苗需带土球,栽种不宜过深,否则易引起烂心。大苗移栽时应剪除其叶片1/2,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新叶发生,如老叶下垂时,应及时剪去,其他管理均较粗放。
栽植技术
棕榈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榈根系较浅,无主根,种时不宜过深,栽后穴面要保持盘子状。棕榈幼年阶段生长十分缓慢,且要求适当的荫蔽。其茎长出土壤表面约需3-5年,形成掌状有皱折的正常叶片要3-4年,投产时间要在8年以上,而此时榈树高度仅1.3-1.5米这样缓慢的生长过程,在裸露地无荫蔽的条件下尤为明显。同一土壤和品种,在为全光照1/4-1/5的光强下比1/2的光强生长旺盛。投产前,年生长过程的特点表现为生长期,生长量小,速生期不够明显。在幼年阶段,棕榈的这一特性在品种之间基本上是一致的。为了加快棕榈的生长,在整个幼年阶段需要进行较长的持续管理。特别是当年新叶生长的5-9月,由于棕榈高、径生长几乎是同期进行,初期生长主要依靠前期积累的光合产物的供给。
采种贮存
从15-40年生的壮年树上采种,幼龄树和老龄树上的种子不宜采用。要在11-12月间,棕树种实已完全成熟、呈灰揭色时采收。种实除去小枝梗后, 放在室内, 铺12-15厘米厚, 摊晾15天左右,即可播种。若待春播应将种子与湿沙混合, 摊放室内,上盖一层稻草,保湿贮存。
整地播种
做苗圃的地应选择靠近水源、不易受旱受涝、较肥沃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一般每7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8-10担、过磷酸钙20千克,耕翻后,做成宽1.4米的畦,整碎畦面土块,即可播种。播前要将种子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48-64小时,擦去果皮和种子外的蜡质,洗净播种。由于棕树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只有40%左右,故要播足种子,每667平方米播种50-60千克。条播,条距20-25厘米。播后用灰粪和细碎肥沃的土杂粪混合后盖种,不可覆盖过厚,以2-2.5厘米为度。然后上盖一层稻(麦)草,以防土壤干燥板结。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出苗80%以上时,于傍晚将盖草掀去,用喷壶喷湿畦面。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拔除杂草.出苗一个月后,每7平方米用尿素2千克对水浇施。3-4个月后,幼苗长出3片叶时,即行假植。假植土壤要疏松肥沃,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土杂粪80-10担。假植行株距15厘米×13厘米,栽后每夭傍晚要浇水,直至成活。一个月后,开始松土追肥。高温季节,要在苗间擂芭茅秆遮荫。苗高60厘米左右,即可移栽。
移栽
选择土壤潮湿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脚坡地,尤以田头、地边、宅旁、溪岸、路边等空闲地为佳。低洼地、重粘土、死黄泥、过酸过碱、土层浅的地均不宜栽植。成片栽植的,要在移栽前一年的7、8月间,将地面杂草灌丛全部砍倒,深挖土30厘米左右,把杂草灌丛埋入土中;待移栽时,打碎土块,捡除石块、树根等,挖穴造林.穴深及长宽各30厘米,行株距17米又1.3米,每667平方米约栽30株。零散栽植的,要20.劝自,在移栽处整地挖穴,穴深30-35厘米,穴长宽各40厘米,株距2米,做行道树的株距要在3米以上。由于棕苗无主根,须根群向四方伸展,故应在穴底中央铺垫一些土,让其高于四周.栽植时,苗茎立于中间高处,须根倾斜伸向四周低处,然后填土踩实。注意不宜栽植过深,严防把苗心埋入土中.穴深苗小的,可在穴底填些腐熟的土杂粪或肥土.移栽后,每2-3年施肥一次,施用火粪、垃圾、土杂粪等。还要注意排水防债,以防引起烂根死亡.并应注意及时清除树干上的苔癣、地衣、膝蔓等。
盆栽
盆栽在北方亦可盆栽,6年生以下的植株可盆栽,8-9年生植株应栽入木桶。20年生以上即生长势大大减退,老叶枯黄易失去观赏价值,应以淘汰。炎夏每天浇水l次。春秋浇水次数较少些为好。10月在北方需进入低温温室越冬,5月移出。10余天浇水1次。2-3年以后分苗移栽,以3-4月份移栽成活率高。移前去掉部分叶片,浅栽以免使生长点埋入土中。5年后生长加快,即可地栽或上盆。地栽选沙质壤土,并施足量有机肥料。棕榈为抗逆性较强的植物,栽培管理较容易。喜欢在湿润、肥沃且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生长,但在酸性、微碱性土壤中也能良好生长。较耐寒冷,大树可耐-10℃左右的低温。对光照要求也不严,既能在全日照下生长良好,又能在较阴的室内良好生长。它还具有一定的耐旱和耐湿能力,故小苗盆栽观赏养护管理可稍粗放。棕榈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抗性也较强,因此可在工厂区的室内、外绿化中广泛栽植或盆栽布置,从而对改善环境、减轻污染起到良好的作用。
混栽
棕粮间作型
这是成片发展棕树,以短养长,以耕代抚促进棕树生长和早日投产的主要经营方式。一般棕树多点播或撒播,每公顷保存3000-6000株,约12年可以投产。投产后每公顷可收棕片750-3000千克。
间种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薯类、豆类等。大小春一起,每公顷可收粮3000-3750千克。亦有大春种,小春休闲者。
混交型
混交树种在盆地边缘为桤木、柏木、油桐、香椿、长杉、泡桐等。棕树同速生阔叶树的混交效果较好,同针叶树的混交效果较差。一般先植其它树种,待其郁闭或接近郁闭后再栽棕榈。这样可利用先植树抑制杂草,改善光照、水分和养分状况,创造棕榈幼年阶段生长的适宜环境。
棕茶套作
这是产茶山区一种常见的栽培方式,也是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之一。一般做法是:棕树行距2米,株距1米。在两棕树之间种茶2行。常先植茶2-3年后植棕,或棕、茶同时种植。4-6年后收茶,10年左右开始收获棕片。在这种栽培方式下,1ha可收茶15-30公担,棕树投产第三年可收棕75-100千克。缺点是多毛虫危害。
棕树纯林
在劳力较少、荒山面积较大、土壤表层多石块或石栎、不宜农作的地区,常培育棕树纯林。一般是一次种植,然后让其不断地天然更新,以达到边培育后继资源,边利用的目的。这种群落的特点是“几世同堂”,密度大,一般12年左右可以投产。
栽植密度对这种经营方式尤显重要。一般采用1米×1米的株行距。在土壤表面石块遍布的地方,棕榈纯林在造林后连续除草、施肥管理3年,幼林生长也很不理想。6年生平均高仅33厘米,平均地径4.3厘米,叶片12个。虽然林地上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更新的成年投产棕树,但产量低。因此,这种经营方式未必可取。
四旁种植
四旁种植在分布区同内是最广泛的一种栽培方式。以地边和屋旁种植为主,作为四旁绿化树种或群众自用。多零星,不能五项原则商品。
病虫防治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
防治措施: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或刮除病斑后涂药,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喷药时间,从3月下旬或4月上旬开始,每10-15天一次,连续喷3次。
气候性病害:主要在西缘山地,这是由于花期的低温和阴雨使花序蕾不能长出苞片致病而引起的腐烂。主要影响棕片色泽,形成所谓“花壳棕”。
虫害主要有天牛、介壳虫等,防治方法与一般树种相同。
动物性危害:一是来自山鼠和田鼠啃吃棕心和棕籽;二是来自吃虫的啄木鸟,因其要啄开树皮食虫,故树干常有孔洞,经雨水侵入,使树干腐朽而枯倒。
主要价值
本种在南方各地广泛栽培,主要剥取其棕皮纤维(叶鞘纤维),作绳索,编蓑衣、棕绷、地毡,制刷子和作沙发的填充料等;嫩叶经漂白可制扇和草帽;未开放的花苞又称“棕鱼”,可供食用;棕皮及叶柄(棕板)煅炭入药有止血作用,果实、叶、花、根等亦入药;此外,棕榈树形优美,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
棕榈可“止鼻洪,吐血,破癌,止崩中带下,肠风,赤白痴。人药烧灰用,不可绝过。”在《日华子本草》中有记载。此外,棕榈树形优美,也是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棕片可制成棕绳、蓑衣、棕垫、地毯、棕刷等棕榈制品,还可制成自然降解的包装材料等。棕苞具有高纤维、高钾和低脂肪、热量的营养优点,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北宋文同《竹棕》“凌犯雪霜持劲节,遮藏烟雨长轻筠”,赞誉了棕榈经霜不凋的节操美。
药用
收敛止血。收涩药;止血药。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外伤出血崩漏下血。
鼻血不止。用棕榈烧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内。
血崩不止。有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服三钱,淡酒送上。
敌国淋不止。用棕榈皮半烧半炒,研为末。每服二钱。
泻痢。用棕榈皮烧存性。研为末,水送服一匙。
小便不通。用棕榈皮烧存性,水酒送服二钱即通。用法用量3-9g,一般炮制后用。
园林
棕榈挺拔秀丽,一派南国风光,适应性强,能抗多种有毒气体。棕皮用途广泛,供不应求,故系园林结合生产的理想树种,又是工厂绿化优良树种。可列植、丛植或成片栽植,也常用盆栽或桶栽作室内或建筑前装饰及布置会场之用。
经济
棕皮的叶鞘纤维耐拉力强,耐磨又耐腐,编织蓑衣、渔网、搓绳索、制刷具、地毯及床垫等。老叶可加工制成绳索。树干可作亭柱、水槽,又可制扇骨、木梳等。嫩花葶可食。花、果、种子入药。种子富含淀粉、蛋白质,加工后是很好的饲料。果实称“棕榈子”,陈年的叶鞘纤维称“陈棕”,均可供药用:叶片可用于捆扎粽子。
植物文化
古代诗词
《咏宋中道宅棕榈》梅尧臣宋代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
拥蘀交紫髯,岁剥岂非仁。
用以覆雕舆,何惮克厥身。
今植公侯第,爱惜知几春。
完之固不长,只与荠本均。
幸当敕园吏,披割见日新。
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棕榈蝇拂歌》韦应物唐代
《本草纲目》——棕榈
棕榈树「释名」榈。
时珍曰∶皮中毛缕如马之鬃KT ,故名。KT ,俗作棕。KT ,音闾,鬣也。 ,音 并。
「集解」颂曰∶棕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 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 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山海经》云∶ 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藏器曰∶其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
岭南有桄榔、槟榔、椰子、冬叶、虎散、多罗等木,叶皆与 榈相类。时珍曰∶棕榈,川、 广甚多,今江南亦种之,最难长。初生叶如白芨叶;高二、三尺则木端数叶大如扇,上耸, 四散歧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无枝,近叶处有皮裹之,每长一层即为一节。干 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 帽、褥、椅之属,大为时利。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三月于木端茎中出 数黄苞,苞中有细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状如鱼腹孕子,谓之棕鱼,亦曰棕笋。渐长出苞, 则成花穗,黄白色。结实累累,大如豆,生黄熟黑,甚坚实。或云∶南方此木有两种∶一种 有皮丝,可作绳;一种小而无丝,惟叶可作帚。郑樵《通志》以为王彗者,非也。王彗乃落 帚之名,即地肤子。别有蒲葵,叶与此相似而柔薄,可为扇、笠,许慎《说文》以为棕榈亦 误矣。
笋及子花
「气味」苦,涩,平,无毒。
藏器曰∶有小毒,戟人喉,未可轻服。
曰∶温,有大毒,不堪食。
时珍曰∶棕鱼,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远,苏东坡亦有 食棕笋诗,乃制去其毒尔。
「主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藏器)。
「附方」新一。
大肠下血∶棕笋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集简方》)
皮
「气味」同子。
「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大明)。主金疮疥 癣, 生肌止血(李 )。
「发明」宗 曰∶棕皮烧黑,治妇人血露及吐血,须佐以他药。
时珍曰∶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 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附方」新六。
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黎居士方)。
血崩不止∶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淡酒服三钱。一方∶加 白矾等分。
血淋不止∶棕榈皮(半烧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甚效。(《卫生家宝方》)。
下血不止∶棕榈皮半斤,栝蒌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水谷痢下∶棕榈皮烧研,水服方寸匕。(《近效方》)。
小便不通∶棕皮毛(烧存性,)以水酒服二钱即通利,累试甚验。(《摄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