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3.1K
4843

同州梆子

历史沿革

中国戏曲剧种。又称东路梆子。民间俗称桄桄、乱弹或硬戏。


流行于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的关中东府十县,曾远传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


明万历年间,“西秦腔”已流传到江南。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曾以“西调”为军戏,后带至北京。清康熙初年,同州梆子出现了同州邹邑班及白牡丹、黄菊花等名伶。所唱有“二眼调”,以月琴、琥珀、琵琶伴奏。乾隆、嘉庆年间,是同州梆子的发展时期,板腔体的音乐唱腔已经逐步成熟,在嘉庆年间出现了《画中人》等板腔体分场结构的剧本。伴奏乐器改以二股弦为主,月琴、琥珀为副,定“三眼调”。其唱腔名“大荔腔”,与渭南腔、周至腔、礼泉腔并驾齐驱,独树一帜。著名的班社,乾隆年间有双凤班、居凤班、杨家班等;嘉庆年间有东北社、老县班、张吉娃班等;道光至咸丰年间有四大班(潘汉龙班、梁光班、齐唐班、许建仁班)、八小班(八牛村班、刘本村班、南仵村班、吴王村班、同鞮村班、坊镇班、萁子村班及潼关康家班)。光绪年间是同州梆子的繁盛时期,班社倍增,名伶辈出。著名班社有清泰班、德胜班、行合班、义成班、彩胜班、集兴班、兴义班等。著名演员旦脚盖陕西、须生王谋儿、花脸银顶儿以及十二红薛固久等曾赴京献艺,享誉京城;六指儿、拜家红、七百黑、赛行娃、一声雷、百灵儿等南下四川、湖北献艺;朝邑兴盛班、大荔李狗娃班曾北上太原演出,扩大了同州梆子的影响。中华民国年间,经过易俗社改革的中路秦腔得到迅速发展,同州梆子日益衰落,20世纪40年代末已无专业班社。


剧种特色

同州梆子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种,有剧本保存的有200多种。常演剧目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尤以袍带戏、靠甲戏称著。如《黄逼宫》《反五关》《铁冠图》《打銮驾》《辕门斩子》《黄鹤楼》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分欢音和苦音。板式除〔塌板〕〔滚板〕〔摇板〕〔代板〕〔尖板〕等主要板式外,还有安安调、昆腔、罗罗腔等花腔杂调。脚色行当分工细致严格,旦行有老旦、正旦、花旦,生行有须生、老生、红生,净行有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有文生、武生,丑行有文丑、武丑,其中以花脸、须生、正旦、武生为重。表演各有规范,重特技,如旦脚倚重跷功、手帕功、变衣功、背翻功,生脚倚重靴底功、帽翅功、头巾功、髯口功、空翻功,丑脚倚重吊帽盖、钻席筒、夹鸡蛋、簸簸箕、钻铡刀,武脚倚重腾挪空跃、真枪实打等。表演时经常运用穿火圈、踢沙帽、翻天印、镖叉、转盔、翎扫灯花、碗打碗、跳判喷火、耍翎子、三节棍、大链枷、勾链拐、打口条、鞭扫灯花、指扫灯花等传统技艺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表演风格热烈、粗犷。乐队分文、武场,主奏弦乐器为奚琴(二股弦),辅以四弦、三弦、呼胡、琵琶、月琴、琥珀、唢呐、海笛等。伴奏使用的曲牌有200余种。 

 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招收74名学员,成立同州梆子班,1964年在该班毕业生基础上成立渭南地区同州梆子剧团,恢复上演了《破宁国》《辕门斩子》《石佛口》等传统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解散。1979年在西安成立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承担同州梆子的传承保护。2008年,同州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84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仇英
下一篇:中国人口普查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