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41.5K
7991

昆曲

目录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流传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湖南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


又称 

昆腔、昆山腔、昆剧

流传地区

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湖南省

类别 

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 

2006

批次 

第一批

项目类型 

新增项目

传承人 

林天文、汪世瑜、梁谷音、张洵澎、刘异龙、岳美缇、侯少奎、傅艺萍、张富光、张继青、王芳、林为林、蔡正仁、计镇华、倪传钺、张静娴、杨凤一、韩建成、丛兆桓、辛清华、王芝泉、张寄蝶、黄小午、石小梅、胡锦芳、林继凡、柳继雁、林媚媚、雷子文、沈世华、王大元、张铭荣、顾兆琳、周雪华、张毓文、谷好好、方洋、王世瑶

申报地区(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

代表作品 

《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发展历程

昆曲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1522~1566)年间经过魏良辅(1489~1566)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1521~1594)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1573~1620)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1621~1627)初年到清代康熙(1662~1722)末年的100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昆曲艺术出现转机并振兴,国家先后建立了7个有独立建制的专业昆曲院团,昆曲主要由专业昆曲院团演出。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脚色行当分工越来越细,主要脚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贴、老旦、外、末、净、副、丑等。各行脚色在表演中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技巧,对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昆曲在音乐配器方面非常齐全,管乐器有笛、箫、大小唢呐、笙,弦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汤锣、云锣、齐钹、小钹、堂鼓。昆曲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音乐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鸣凤记》《玉簪记》《红梨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3种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400多出。昆曲新编剧目有《南唐遗事》《偶人记》《司马相如》《班昭》等。

昆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艺术形式精致,内涵深厚。由于昆曲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随着传统戏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昆曲正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演员和观众队伍不断缩减,亟待保护与传承。2006年,昆曲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林天文、汪世瑜、梁谷音、张洵澎、刘异龙、岳美缇、侯少奎、傅艺萍、张富光、张继青、王芳、林为林、蔡正仁、计镇华、倪传钺、张静娴、杨凤一、韩建成、丛兆桓、辛清华、王芝泉、张寄蝶、黄小午、石小梅、胡锦芳、林继凡、柳继雁、林媚媚、雷子文、沈世华、王大元、张铭荣、顾兆琳、周雪华、张毓文、谷好好、方洋、王世瑶。

7991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哈马水车群
下一篇:古琴艺术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