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K
5859
中国篆刻
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工艺。
类别 传统手工艺 |
项目类型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首次申报时间 2009 |
入选时间 2009 |
申报国家 中国 |
中国篆刻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篆刻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成立于20世纪初,与其他大约100个专业机构一起传承印章雕刻艺术。印章材料丰富,有铜、石、金、玉、木等。篆刻艺术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
篆刻印章的反印法要求首先在纸上勾勒出设计图案,然后用刀在石头的背面雕刻。除了掌握传统书法之外,工匠还需具备雕刻的精湛技艺,因为匠人要在一个微小的表面区域雕刻,每根直线、曲线的厚度都很重要。印章上多样化的图案是艺术家想象力和文化的结晶,能反映艺术家的人品性格与文学修养,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其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包涵了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看法。
印章在中国历史中本用来作为权威的签名或标识,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后被所有社会阶层使用,并传播到亚洲大部分地区。如今,印章继续被用于官方文件和一些私人通信场合。即便理解其中复杂原理的人越来越少,但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仍会延续印章篆刻艺术。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