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指歌手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歌手在演唱时,使用声带发出低沉的基础音,用口腔发出高亮的泛音,再加上气息的调控,利用口腔、鼻腔、头腔或胸腔的共鸣,在高音部形成旋律。歌手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分组合演唱。呼麦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其发声方法、声音特色比较罕见。
该艺术传统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呼和浩特市等区域和新疆阿尔泰山脉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现在,许多国家的蒙古族社群都保留了这项传统艺术,人们通常在典礼仪式上表演歌曲,表达自己对自然世界、蒙古族祖先和伟大英雄的尊重和赞美。该艺术也常见于一些特殊社群活动,例如赛马、射箭和摔跤比赛,大型宴会以及祭祀仪式。表演时,歌曲的时间和顺序通常会受到严格的控制。
长期以来,呼麦一直被视为代表蒙古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并且仍然是该民族身份的强烈象征。呼麦作为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歌唱特征,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作为了解蒙古人的哲学和审美价值的窗口,该艺术已成为促进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之间相互理解和友谊的文化使者,并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