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
含义与称呼
皮影戏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佟晶心在《中国影戏考》一文中概括其“是利用玩弄影子表演出来的戏剧”,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称其是一种“道具戏”。这是一种由艺人操纵用动物皮革、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也称影身、影偶、“菩萨”“鬼佬菩萨”“影戏菩萨”等),利用光源将影人之形象投影到影窗(也称“亮子”“银幕”“屏幕”等)上进行说唱,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根据制作影人材料的不同,皮影戏有“纸影戏”和“皮影戏”之分,而且“纸影”的历史要早于“皮影”。但要指出的是,二者除了雕制影人的材料、工艺有差异外,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皮影戏形成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别称。从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宋、金、元时期主要称“影戏”。此外,也偶有称“影灯戏”的。如宋代范成大《灯市行》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明代以后有了些变化,如明末清初河北肃宁县一带有“走马灯戏”“灯戏”的称呼;清末民初,福建、台湾称“皮猴戏”,湖南称“影(音同“仰”)子戏”“影戏”,四川叫“灯影戏”,江浙则有“皮囡囡”“羊皮影”的称呼等。此外,还有一些更小范围内的俗称,如湖南永兴称“隔纸戏”(亦作“格子戏”)、“鬼佬菩萨戏”,山西翼城称“皮人小戏”,浙江海宁称“百纸头阿三”“羊皮戏”等。
起源与形成
对皮影戏的起源,各地民间艺人口传着许多关于皮影戏“创始人”或起源的传说。这些传说,依故事中事件发生的地点或创始人身份,主要有“王宫传说”(即皮影戏由皇帝、太子、太后或宫女发明)和由观音创始两大类。对皮影戏的起源,文人、学者亦做了不少探讨。中国历史上最早探讨皮影戏源流问题的是宋人高承,他在《事物纪原》中把汉代术士少翁在汉武帝面前玩弄的“弄影还魂术”看成是皮影戏的起源。他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其中最后一句“由是世间有影戏”,似乎坐实了汉代已形成了皮影戏。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巫术活动,其中只有“弄影”,并无戏剧表演。20世纪30年代以来,佟晶心、顾颉刚、许地山、孙楷弟、魏力群、康保成、赵建新、郑劭荣、李跃忠等均就这个问题做过探讨。如佟晶心说“影戏的起源多少是由于影子的游戏而产生出来的”;康保成在《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一文指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
中国皮影戏在北宋仁宗前后已很兴盛,但其究竟形成于何时,学术界存在纷争。目前学者们提出的看法有周代说、中唐说、唐代说、宋代说,以及唐末五代说等几种。综合考察现有文献来看,形成于唐末五代一说可能更符合历史真实。皮影戏形成后,在两宋(包括金)时期颇为兴盛,形成了中国皮影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明两朝及清代前期承两宋余绪继续发展,但繁荣状况不及两宋。清代后期一直到中华民国前期是中国皮影戏发展的第二次高峰,中华民国后期因受日本侵略中国的影响而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迎来了中国皮影戏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但这种盛况持续时间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皮影戏被禁演,到了后期,才有少数戏班恢复演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皮影戏又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演出。进入80年代后期以后,皮影戏和其他许多民间文化一样开始衰落,其中在一些地区完全消失,但亦有少数地方如湖南衡山、平江,甘肃环县,河北唐山,湖北云梦,山西孝义等地的皮影戏演出仍较活跃。
流布与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皮影戏分布地域日渐广泛。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文献记载,北宋仁宗时,只有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有皮影戏演出。靖康二年( 1127)四月,金人俘虏徽、钦二帝及皇室、贵戚等3000多人,其中包括“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等倡优150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这样中原的皮影戏就随着北归的金兵可能传到了山西、河北、北京、黑龙江等地。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中原皮影戏又随着南渡的难民被带到了临安(今杭州)。元明皮影戏的流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宋金时期原有的河南、山西、河北、浙江、黑龙江等地区外,目前有文献或文物可以证明在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福建等地亦都有皮影戏的踪影。入清以后,皮影戏获得了长足发展,空前活跃起来,除西藏、海南、贵州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皮影戏流传。
皮影戏流传到各地后,受不同地区人文风情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皮影戏流派。最早对中国皮影戏划分流派的是顾颉刚。他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依据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传播流变、地域色彩、风俗技艺将其分为七大类,即陕西;川、滇、湖北;河南、山西及河北西部;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山东;江、浙、闽;广东与湖南。但从影人造型来看,其划分是有较大失误的。江玉祥《中国影戏》一书根据“影偶、弄影技术、唱工、灯光、舞台(影幕)、乐器”等构成皮影戏的六种因素,提出了为国内多数学者认可的中国皮影戏流派的“七大影系”说:①秦晋影系,包括陕西皮影、甘肃皮影、河南西部和北部皮影、山西皮影、河北西部皮影、北京西城皮影、川北皮影、青海灯影。②滦州影系,包括河北东部皮影、北京东城皮影、东北皮影、内蒙皮影。③山东影系,包括山东皮影、安徽皮影、河南东部皮影、苏北和苏中皮影。④杭州影系,包括浙江皮影、上海皮影、苏南皮影。⑤川鄂滇影系,包括湖北皮影、四川灯影(成都灯影)、河南南部皮影和云南皮影。⑥湘赣影系,包括湖南皮影和江西皮影。⑦潮州影系,包括广东皮影、福建皮影和台湾皮影。
表演与音乐
演出场所特殊
其中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借灯显影”“以影演故事”。皮影戏本质上属于一种傀儡戏艺术,演员表演时必须借助“皮影”这种道具,要有充足的光源将手中影人的“影”投射到影窗之上;观众所看到的表演是影窗上由演员操纵的影人之“影”的形态、动作,听到的是演员在影窗后的唱念声,观众和演员之间没有直接交流,他们中间隔着一张影窗;整个演出中,演员本人无须化装,演员演出依托的是影窗。
皮影戏演出的场所,即戏台有固定戏台和临时戏台两种形制,二者都要有台架、影窗和光源三部分。皮影戏的固定戏台并不常见,目前只在山西的襄汾、孝义、蒲县和河北张家口的部分神庙中发现。这些固定戏台多是砖木结构,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皮影戏演出更多的是临时戏台。临时戏台一般由艺人自带搭建台架的材料,到演出地后即搭即演,演完后拆卸。搭建台架的材料旧时多为竹棍、木条,以榫眼穿插、捆扎而成,现在多以不锈钢钢管设计而成;影窗,旧时多以白纸,现在则基本改用白布;演出时用来投影的光源,旧时多用植物油、煤油点油灯,现在则基本改用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