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3.5K
2145

二十四节气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将全年划分为24个节令的总称。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创造。

形成过程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萌芽期、发展期到定型期三个发展阶段。分、至的确定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萌芽阶段,根据今本《夏小历》的记载推断夏代人们已通过有意识地天象观测、物候观察等手段初步形成对于节气的认识,至迟到殷商时期,已经可以确定分、至了。分、至的出现表达了人们对于季节的感知与认识,是后来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生活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但这一时期,由于观测技术尚掌握在特定的人群手中,而且受“经天授时”观念的影响,分、至的出现事实上更多地表达“天命”。

至迟到西周时期,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已经存在,并逐渐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合称“八节”。八节的时间模式基本上表明了年度时间内的自然变化过程,后世人文性的节日在时间上基本上沿袭四时八节这一时间框架。发展中的节气在天时的基础之上,逐渐表现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发展阶段。

二十四节气一般认为在秦汉之前便已形成,确切的文字记载以汉代为准,至迟不晚于西汉基本定型。而在从八节向二十四节气的发展过程中,物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在起源、发展到定型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的月令系统的变化以及自然物候知识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遂使得月份、节气和物候逐渐配合成为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部分。历史上曾有过“惊蛰”放在“雨水”之前,“谷雨”放在“清明”之前的时期,这种名称顺序变化实际上是古人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反映。以节气的开始按天文、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名称。

划分方法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中国古代沿用至今的农历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24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各月的中气必须在农历的该月出现,如“雨水”必在正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但“节”气则可以在农历的本月或上1个月出现,如“立春”可以在正月或腊月出现。

214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国珠算
下一篇:送王船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