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
伊拉克首都和最大城市,巴格达省首府。
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初建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后向东岸扩展。地势平坦低洼,海拔34米。公元762年由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兴建,名称来源于波斯语Bagh(神)和dad(礼物或给予)二词,意为“神赐之物”“神赐城”。中国古籍迭有著录,如《四夷路程》称缚达城,《诸蕃志》称白达,《西使记》称报达,《元史》称八哈塔、八吉打,《元秘史》称巴黑塔等。因城呈圆形,故又以“圆城”闻名。拉希德时代(786~809)臻于鼎盛,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四大百万人口城市之一;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又是国际贸易大都会。后发生内战,破坏严重,国都一度他迁(836~892)。继而遭蒙古人攻陷(1258)、波斯人占领(1508),直到1534年被奥斯曼土耳其长期统治。1921年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首都。面积860平方千米。人口约644万(2018),是西南亚仅次于德黑兰的第二大城市。属亚热带干旱气候,冬季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10℃;夏季炎热干燥,7月平均气温34℃,年平均降水量156毫米。底格里斯河将巴格达一分为二,东半部被称为“里萨法”,西半部被称为“卡尔克”。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古城在河西岸,以6座大桥相连。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有炼油、钢铁、水泥、纺织、皮革、卷烟、丝织、棉织、食品、化学、电气、金属和非金属等工业。郊区及其附近农业发达,是平原中部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多条铁路、公路以辐射状通向国内各地。汽轮通波斯湾。有国内、国际机场。名胜古迹众多,包括阿拔斯宫(13世纪)、卡齐麦因清真寺、金顶清真寺和费萨尔一世陵墓等。教科文机构有巴格达大学(1908)、希克马大学(1956)、穆斯坦西里耶大学(1963)、科技学院(1960),以及伊拉克博物馆、阿拉伯文物博物馆、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遭战火,破坏严重,导致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大量损失。2018年,被列为世界上最不宜居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