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
(187~226) 中国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魏王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继为丞相、魏王,改元延康。同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曹丕坚持大权独揽,鉴于东汉后妃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藩王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力极弱;又专设官吏监督,以防争位。为免法制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建立并推行九品官人法,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又整顿台省机构,由亲信士人负责起草诏令文书,掌机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他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和文学批评最为突出。其所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本人生活的写照,另一类是拟作的征夫思妇词。曹丕的诗歌笔致比较细腻,语言不尚繁缛,民歌风味较浓,格调清新,不少诗篇与汉乐府民歌风格接近,表明他在向民歌学习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曹丕诗歌,多数是五言,七言以《燕歌行》为代表,它是中国诗歌史上较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作品。
曹丕的《典论》,是重要的政治、文化论著,原书包括多篇,今唯存《自叙》《论文》两篇较完整。《自叙》篇叙作者生活经历,相当具体生动。《论文》篇则铨衡人物、评论文章,开了综合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曹丕曾下令编纂过《皇览》,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他在文化事业上的又一贡献。 曹丕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曹丕于黄初七年(226)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生前遗诏薄葬,葬于首阳陵,谥曰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