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
通过新媒体这一传播介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与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媒体传播中,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精准化特征,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人内传播四种传播类型呈现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态势,其作为泛媒介的属性名至实归。
名称来源
“新媒体”一词最早见于加拿大传播学者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59年发表的题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麦克卢汉使用这一概念,意在区别与“旧”相对的“新”的概念,而非现在普遍采用的“新媒体”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C.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首次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R.M.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总统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这一概念。随后这一词汇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普及。
起源、发展和现状
起源:20世纪80~90年代信息社会与新媒介研究的初步探索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关于新媒体的研究。1986年《外语电化教学》刊登的、由方晓虹翻译自《视听觉教育》的文章《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是国内关于新媒体最早的引介之一。作者冈村二郎主要讨论了新媒体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此后新媒体一词逐步出现在国内学术期刊当中。 90年代,新媒体传播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这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重点研究课题“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由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完成。该课题的成果《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于1999年正式出版,是国内较早涉及新媒体研究的著作。这部书集中讨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革命,对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发展、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整体来看,90年代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主要探讨信息社会中新媒介与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影响,在是否区别于传统媒体、是否将促进社会变革等方面掀起争鸣。这一时期的新媒体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承前启后:2000~2003年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发展轨迹,是以媒介技术的更新为线索的。进入新千年,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此时的互联网即是新媒介,相应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则侧重网络传播方面。2000年,闵大洪发表论文《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呼吁传播学界从研究人员水平、研究手段、研究课题三方面加强对网络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该文在中国网络传播学理论界具有推动意义。 这一时期的典型研究主题有二个:①网络新闻传播学理论逐步深化,出版了众多有关网络传播学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主要从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优势以及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挑战和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回应和生存等方面对网络传播与网络社会进行了理论探讨。②对新闻生产的密切关注。2000年之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闻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及新闻产业格局的变革,影响了新闻生产方式及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各个大学的新闻学院不断推出自己的网络新闻学专著,众多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也纷纷提出在互联网形态之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略。探讨的领域包括新闻编辑、采访、新闻表现方式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新闻业各个方面。在网络新闻理论方面,学者也积极从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受众接受及形态特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研究繁荣期:2004~2008年
在网络传播学界对学科作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之后,大量的细化专题研究呈现出来,并且也开始架构起较为完整的网络传播学科。这一阶段具有三个特点:①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化、实证化。中国学者在逐渐扩展的互联网研究领域寻找到本土的研究方向,并且出版了一些具有多元指向性的网络传播研究专题著作。在研究论文方面,从2003年之后研究选题开始细化,部分优秀论文逐渐规范化,并且在研究方法、理论构建方面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多元。此后的几年间,一些更具实证色彩的研究也陆续得以推出,其中包括基于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热点事件的案例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的手段趋向多元和规范,选题也逐渐广泛起来,能够合理与有效地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学科交融的时代,这些研究多数运用了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多元化地解释网络传播现象,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趋势。②网络舆论的研究蔚然大观。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地对舆论产生影响。2007年出现了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加之受到媒介发展形势及政府导向的影响,有关网络舆论的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界逐渐蔚为大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网络舆论特点的探讨,网络舆论及其生成机制的探讨,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的讨论。③新媒介形态研究持续增加。在这一时期,新媒体技术不断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态,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到Web2.0时代的博客、播客、论坛,都成为新媒体传播领域关注的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Web2.0时代传播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博客文化、播客文化,对权力与资源分配等问题。随着各种媒介技术间的界限被打破,媒介融合的议题越来越引人瞩目。
新媒体传播研究的迅猛增长期:2009~2014年
2009年,以Twitter、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诞生为新媒体传播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对象和新鲜议题。这期间,典型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新媒体技术和形态的研究。学界对新媒体技术和形态已经形成持续性关注,微博、微信的相继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互联网传播生态。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逐渐嵌入日常生活,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研究从初期解析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价值本质,逐渐向新媒体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方面深化。②新媒体社会影响研究。新媒体的社会影响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其中以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新媒体事件为案例的研究最为盛行。这一类事件研究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迁。这一类研究聚焦官民、贫富、强弱对比的冲突性议题,并由此辐射出多种研究取向:网络事件的诱因、周期、发生机制,网络舆情引导,网民的政治参与与言论表达,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建构和集体行动中网民的身份认同建立等。③互联网与新媒体监管与治理。互联网治理的概念在这一时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家层面逐步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涉黄、网络广告、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的治理,实施实名制等措施清朗网络环境。对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治理,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从控制为主的监管思维向开放为主的治理思维转变,将互联网治理从单项命令转向协作和共同规制,完善互联网治理的顶层设计。④新闻业态重构与媒体融合。新媒体的发展重构了传统的新闻业态。新媒体对新闻业的影响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研究从初期分析和预测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转型的重要意义,转向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数据新闻等新的新闻生产方式的研究,同时关注计算机辅助报道、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搜索引擎技术等新的新闻传播渠道。
现状:2015年以来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微观层面的新媒体对用户的影响研究,中观层面的新媒体对新闻业务的影响研究和宏观层面的新媒体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研究,相比用户媒介使用效果研究,媒体融合和舆情治理依然是学界业界持续关注和争论的焦点。①新媒体用户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和理论应用都有所扩展。首先,对新媒体用户群体更加细分,除了关注城市居民的新媒体使用行为之外,许多研究将对象扩展到弱势群体、底层群体、大学生、少数民族,研究新媒体影响特定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其次,以相邻学科丰富的理论来解释新媒体现象的研究增多。这些理论包括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等。②多元开放的新闻业务创新和传媒组织变革研究。新闻业务创新研究集中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两方面。内容生产方面,数据新闻、无人机新闻、虚拟现实新闻等新媒体业务实践成为研究热点。技术革新还催生出众包新闻、众筹新闻和众智新闻等借力用户智慧的共同生产机制。但在新媒体浪潮下,为求新闻速度而造成的反转新闻、虚假新闻现象也在冲击新闻业。新闻版权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2015年以来,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传媒组织变革研究持续火热。学界在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大量传媒转型经验。③治理话语体系下的网络舆论和社会结构研究。中国网络舆论环境随着新媒体传播的社交化和移动化变得更为复杂。国内研究关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预警和谣言风险,研究的治理导向明显。信息空间规制研究则是对现实空间因网络虚拟化而衍生诸多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不同于网络舆论的风险认知,有学者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看作启蒙、赋权或情绪引导,试图对话中国社会转型。 总体上看,自2015年以来,新媒体研究者以“创新”和“治理”为主要话语,回应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引致的用户行为、新闻实践及社会结构三个方面的广泛变革。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M.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西班牙学者,主要从事信息社会、传播及全球化领域研究。他是最早认识信息革命将带来复杂改变的学者之一,是2000~2014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引用率最高的传播学者。代表作有《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城市与草根:城市社会运动中的跨文化理论》(The City and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等。卡斯特描述了城市信息化变迁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社会系统、社会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他超越传统社会学意义和视角的理论解释,展开网络社会理论研究,认为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将构建新的社会时空,网络社会产生信息资本主义,产生新的社会认同。这一网络社会理论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创造性的启发作用。
N.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技术专业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因其代表作《数字化生存》畅销,尼葛洛庞帝被称为“数字革命的传教士”。《数字化生存》描绘了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具有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对信息产业有巨大冲击力与推动力,对社会结构变迁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