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
研究与广告宣传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简史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广告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第一位对广告进行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H.盖尔。1895年,盖尔向200名商人发放问卷,试图研究广告对购买行为的影响。1901年,美国心理学家W.D.斯科特在芝加哥心理学年会上,提出把广告的工作实践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提出心理学对此可以大有作为,得到与会者支持。1903年,斯科特将其发表的有关广告心理的文章汇集成册,出版了《广告原理》一书,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1908年和1921年,斯科特又先后出版了《广告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系统介绍了广告中应用的心理学原理,斯科特也因此被称为广告心理学之父。
研究内容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涉及心理学的各个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知觉、联想、理解、记忆乃至情绪、动机、需要和个性等。具体而言,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①广告如何吸引消费者。通过广告测验可以查明不同广告的特点引起注意的能量及其宣传效力。可以利用实验室技术对观察广告屏幕的人进行摄像,通过研究这种录像可以确定设计广告时认为重要的那些特点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注意效果;也可以利用双眼竞争技术,即同时呈现两幅广告使之彼此竞争,改变设计的不同方面,查明哪个方面最能引起注意。
②消费者如何加工广告信息。广告的理想效果就是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通常这一行为的发生是延迟的,这就要求广告的信息必须在消费者心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因此,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加工效果,即广告的可记忆性一直是评价广告的重要指标之一。除了传统的利用回忆和再认的测量方法来测量消费者对广告的有意识记忆效果外,消费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记忆,即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也推动了广告业对这一记忆类型的关注。
③消费者如何形成对广告产品的态度。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成分。可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不同的广告产品通过哪些途径让潜在消费者印象深刻,形成态度。例如,可以采用语义差异分析量表,让消费者就不同广告产品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来确定消费者对这一产品的态度;可以采用投射法,通过提供某个广告词或广告画面,让消费者自由联想,通过其态度和情感来判断其态度;也可以设置某一情境,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行为来推测其态度。
④广告如何说服消费者。广告的中心任务在于说服视听观众去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劳务,因此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对广告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C.I.霍夫兰的态度说服模型详细说明了信息源的特点、信息的特点和情境的特点是如何影响视听观众的态度发生改变的。美国心理学家R.E.佩蒂与J.T.卡乔波的精细加工似然模型强调了说服信息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认知加工通道来改变视听观众的态度。利用实验室技术通过控制广告的某一或某些特点可具体确定特定广告对消费者的说服路径,以此来设计相关广告,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相关学科
广告是指向消费者的,广告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消费者心理特点、需求趋向、购买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广告心理学与消费心理学密不可分。广告心理学先于消费心理学,孕育了消费心理学,两者都将消费者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广告心理学更偏重于广告在制作、传播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影响,即侧重于研究人与广告活动的关系;而消费心理学更偏重于研究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内外在条件,侧重于研究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两者有各自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