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地震引起的灾害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全球地震监测的能力迅速提高,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每年都召开学术会议,促进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改进地震预测方法。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0日至数百日)和临震(1~10日及1日以下)预测。
科学前提
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变动的深层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并且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地震预测仍是国际性的一个科学前沿问题。
预测研究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其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地震预测研究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思路。
地震地质
地震发生在地质上比较活动的地区,尤其是在有最新构造运动的地区(如活动地块边界带)。不过老的构造带的残余活动有时能持续很长时间,偶尔也会发生地震,所以不能完全忽略。大地震的复发周期一般取决于断层周围地壳的应变速率与断层的强度,应变速率表现在断层的滑动速率上,当滑动速率一定时,断层强度越大,震级越大,位错量也越大,积累极限应力所需时间,即地震复发周期越长。地震地质预报就是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建造地震发生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模拟,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背景。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并且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与该地震有关。
地震统计
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得到的结果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统计方法的可靠性决定于资料的多寡,因而在资料太少的时候,它的意义不大,但在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地震统计预报是一个重要的预测方法。统计预报经常用于地震趋势判断,但其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结果常常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