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6.4K
7177

地震烈度

表示地震发生时在地震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地震影响程度表征地面震动程度的一种宏观尺度。

通常把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强烈程度,从无感到毁灭划分为若干“度”,以宏观的地震影响,如人的感觉、物体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地面景观的变化等现象,作为划分地震烈度的标志。地震烈度也可被看作地震破坏性的尺度,或地震造成的影响的尺度。 地震烈度应与地震震级严格区分。对于某次地震,震级是一个定值,代表着这次地震的大小。地震烈度则是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异的,一般震中所在地区地震烈度最高,称为极震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烈度总的趋势是逐渐降低,但由于种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难免有起伏不定的变化,甚至异常区出现。

许多国家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烈度表。中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等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和Ⅻ表示。日本沿用日本气象厅烈度表,以无感为零度,将有感范围分为7度。苏联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采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订的烈度表,分12等级。 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地壳、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烈度在不同位置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土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

地震烈度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在地震发生之后评定绘制的地震烈度分布图能反映地震影响的全貌及其衰减规律,可以从等震线图的形态推论震源机制的特征,从烈度的分布异常研究场地条件对地面震动的影响,还可以以地震烈度为背景来总结建筑物的抗震经验。古代的历史地震资料,一般只有地震现象的描述,没有仪器记录,也只有通过宏观烈度的概念来加以整理和利用。在防御地震方面,全世界各国通常把国土划分为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区,建立不同的设防标准,称为烈度区划(多以地震动参数区划取代)。地震烈度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被使用,一般基于设防地震动参数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按照设防地震烈度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7177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地震预测
下一篇:地震位置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