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1.8K
9304

鱼类行为学

目录

是指研究鱼类感觉与行为、刺激与行为的机理,以及利用和控制其行为规律的应用学科。

是渔业科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的交叉边缘学科。亦是研究渔具学和渔法学的基础。主要研究有:1)根据生理解剖学原理,研究鱼类感觉器官和能力;2)研究鱼类索饵觅食、求偶生殖、迁移回游、集群和其运动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行为;3)鱼类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游泳能力;4)鱼类个体和群体对渔具以及构件的行为反应。

沿革

在人类的历史上,渔猎是最早出现的生产方式。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广大渔民累积了丰富的鱼类行为素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第一次潜水观测拍摄拖渔附近在20世纪50年代,带有呼吸装置的轻潜器(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SCUBA)和水下摄像机等观察手段出现,可直接在水下观察鱼类行为和其对渔具的行为反应。在1960年代,苏联的Vadim Martyshevski和Victor Korotkov乘坐“Batiplan Atlant号”拖曳式水下载人潜水器,在150m水深观察和测定不同鱼类对网板和手纲的反应以及拖网的捕获率(Catchability)。新技术和水下摄像机使SCUBA潜水人员能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记录鱼类对网具的行为反应,这些反应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和操作参数有关。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有关组织开始对鱼类行为的研究进行硏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等于1957~1988年先后在德国汉堡、英国伦敦、冰岛雷克亚米克、加拿大圣约翰、挪威卑尔根等地召开会议,讨论有关鱼类对渔具渔法的行为反应等问题。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ICES)于1967年正式组建了渔具和鱼类行为委员会,协调大西洋沿海国家的鱼类行为方面的科学研究。1973年,该委员会建立了鱼类对渔具作业行为反应的专门研究工作组。1983年,该研究工作组与捕捞技术专业组合并组成捕捞技术与鱼类行为研究组(WGFTFB),活动至今。

通过1992年在挪威卑尔根举办“鱼类对渔具捕捞作业的行为反应”(Fish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Fishing Operations)学术讨论会,介绍了有关水下观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了拖网、围网、定置网、延绳钓等捕捞过程中的鱼群行为,强调了在选择性捕捞、资源量评估和渔业管理方面应用鱼类行为知识的必要性。会后,鱼类行为成为捕捞技术、水声技术等多个专题组的共同议题,还取得了水下电视摄象机、遥控装置和水声标志、水听器阵、遥控水下观察运载工具、以及激光扫描系统、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储存能力的扩大等支持,推动了鱼类行为学研究发展。2000年9月,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日召开年会讨论了“被开发的生态系统中的鱼类行为”(Fish Behaviour in Exploited Ecosystems),后成为2003年6月23-26日在挪威卑尔根召开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第二届鱼类行为学术大会的主题,将鱼类行为与渔业资源评估和生态模型等结合起来研讨。在讨论挪威春季产卵的鲱鱼群体的游泳行为和洄游时,涉及鱼类的感觉能力,视觉和听觉、嗅觉和学习能力等,从个体鱼的行动汇集成群体的行为。介绍了有关水下观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了拖网、围网、定置网、延绳钓等捕捞过程中的鱼群行为,强调了在选择性捕捞、资源量评估和渔业管理方面应用鱼类行为知识的必要性。上述两次会议,明确提出鱼类行为和渔具渔法的专家有可能对全球的渔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和贡献。由此可见,当时鱼类行为主要研究活动是:观察技术和实验设计;鱼类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鱼类的群体行为和相互影响;鱼类行为与捕捞效率;鱼类行为模型等5个方面。

9304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地震次生灾害
下一篇:二航长青轮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