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民间传说
传说在400~500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吃人成性,所有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位神仙知道后,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蜈蚣精张口扑来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节日习俗
哈节举办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日,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然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节期一般为3天。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即哈亭。
京族哈节活动可分为4个环节:①迎神,在唱哈前一天,族内人一起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其目的是迎神,把神迎进哈亭,后把所养的“象”(猪)赶到哈亭让其绕行三周,最后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领组织人们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干干净净,且不能咒骂,此活动被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家养的猪最大就选哪家猪,这头猪在用来祭神后,只把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②祭神,祭神时间为当天下午3点,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的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然后读祭文,最后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有一个娱神活动,其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③入席饮宴与听哈,哈节传统意义上的入席饮宴又称为“坐蒙”,时间是农历六月十四和十五日的中午。“坐蒙”原则上只有当地的京族才能入席,一律在哈亭进行,每桌由6~8人组成,酒肴除少数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的主要角色有3人,即1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2个女子叫作“哈妹”,“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再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3天。歌的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哲理佳话和爱情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