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锡伯族西迁节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又称“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同时,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都会共叙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西北边疆的丰功伟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历史背景
西迁节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部分锡伯族人,奉命从东北西迁到新疆去驻防戍边。西迁官兵出发的前一天,即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同胞聚集在盛京(今沈阳)的太平寺,一起话别情,吃别离饭,饮别离酒。第二天,三千多名锡伯官兵及家属踏上了西迁征途。他们赶着牛车,历尽千辛万苦,走了约1年4个月,终于到达了新疆伊犁,完成了“西迁戍边”这一历史壮举。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到达伊犁后,和当地各兄弟民族一起,为保卫边疆,开发和建设边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此,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起灶,杀猪宰羊,吃高粱米饭,集合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寺庙里聚餐,以此来回忆在西迁的前一天锡伯族同胞太平寺共进离别野餐时的情景,农历四月十八日也就成为锡伯族同胞传统的纪念性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节日习俗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同胞西迁节都到伊犁河边去效游、野餐,并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有文艺表演、赛马、叨羊、射箭、摔跤等。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词达400余行,3节为1个乐句,全曲12小节,历经200多年的丰富、加工和创作,已有7种之多,传承至今,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同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举行纪念西迁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同胞有了交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骨肉分离达200多年之久的东北与新疆的锡伯族同胞进一步密切了联系。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同胞也开始以各种形式纪念200多年前锡伯族同胞的西迁。从1982年起,在每年的西迁节,沈阳地区的锡伯族群众都到北陵公园游园集会,表演各种文艺节目,印发宣传手册,介绍锡伯族西迁戍边的历史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锡伯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