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南缘,横跨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虎丘区、吴江区,无锡市滨湖区,宜兴市,常州市武进区(图1)。其中大部分水域位于苏州市,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3市管辖。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
成因
古称震泽、具区,又称五湖、笠泽、太滆。关于太湖成因,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周礼·职方》记载:“薮日具区,川日三江,浸日五湖。”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潟湖成因说、构造成湖论、气象说、风暴流涡动成因说、河流淤塞说、火山喷爆说、陨击说等。①潟湖说。由于大江淤积而导致太湖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内海的水而成为淡水湖。②构造说。由于太湖地区地壳的新构造运动,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荆溪水系改道东流,由断陷盆地成为汇水盆地,又渐渐成为数个沼泽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③气象说。古代数千年间的持续大暴雨,太湖地区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积水,年复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④风暴流说。4000~6000年前的气候异常,不断形成的大风暴流涡动,数千年间的狂风暴雨造成太湖地区的沼泽浅洼地积水不断增加,水域日渐扩大,形成太湖。⑤河流淤塞说。在距今2万~1.5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时,海水东退,古太湖海湾消亡,太湖地区与东海陆架相连,成为广袤的古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原植被为温带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随着气候转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长江和钱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区原向东北注入长江的荆溪和东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减少,入海河道宣泄不畅,河泥沙淤积严重,而改道汇集于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积水沼泽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个小湖泊面积逐渐扩大而汇成大湖。加上后来东岸出湖河道渐趋淤塞,湖水蓄积量的增加及湖中风浪潮流对湖岸的侵蚀,湖面面积进一步增大,遂成现今的太湖。⑥火山喷爆说。通过对太湖三山岛数年采样鉴定、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证火山的存在。三山岛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砾岩、火山喷爆的火山弹,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玛瑙等。在东泊小山发现一条火山喷爆的地质剖面,喷发时代为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岩浆火山活动降低了太湖及其周边的地下热压与容重,产生负压,带来该地区新生代缓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边大小诸湖都为同源同因的火山喷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⑦陨击说。这一学说又分陨石撞击成因说和彗星爆炸成因说两种。陨石撞击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千米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彗星爆炸成因说认为在4800年前,一颗直径50千米的彗星从东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区,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许多颗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颗撞击形成太湖,其余则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铁疙瘩一类的陨击物质。
自然环境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蝶形洼地中心,湖岸西南部呈半圆形,为丘陵山地,东北部曲折多岬湾,以平原及水网为主。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千米,湖岸线全长393.2千米,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除局部地区存在古河道和洼地之外,湖底平浅,平均水深1.94米,最大水深2.6米,72.3%的湖底水深1.5~2.5米,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100~1150毫米。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接纳苏南茅山山脉荆溪诸水和浙北天目山山脉苕溪诸水,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河口段,主要进出河流有50余条,属长江水系。河网调蓄量大,蓄水27.2亿立方米。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水系平均年出湖径流量75亿立方米,蓄水量44亿立方米。太湖岛屿众多,有50多个,其中18个岛屿有人居住。湖区号称有四十八岛、七十二峰。太湖四十八岛包括西山岛、三山岛、洞庭山、长沙岛、贡山岛等;七十二峰包括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莫厘、缥缈、鼋头渚、漫山、笔架、洞庭东山大尖顶等,以及位于无锡的马迹、钱堆等。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
人文概况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流域面积36900平方千米,流域内拥有大小城市38座。2016年末常住人口约2.2亿,人口平均密度达6000人/平方千米以上。以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5个地级市为主要构成的环太湖地区,虽然自古以来就一直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版图上,却一直被视为同一个单元,即狭义上的江南,就是历史上人们常说的鱼米之乡和锦绣江南,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太湖流域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太湖三白,即银鱼、白鱼、白虾遐迩闻名。①太湖银鱼,长2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②白鱼肉质细腻,刺软。③白虾壳薄,晶莹味鲜。 太湖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掘表明:距今5000~7000年,太湖流域的原始农业已有相当程度,种植业以稻谷为主,品种有仙粳之分,已有细致的丝麻纺织技术。太湖农业形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于六朝时期,唐宋时期迅速发展,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太湖地区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耕地复种指数高,但1995~2010年呈下降趋势,复种指数由189.4%下降到167.3%。太湖地区是全国淡水鱼、毛竹、湖羊、生猪、茶叶、菜籽油、食用菌等多种农副产品的重要产地,并远销国内外市场。 太湖地区风景优美(图2),拥有湖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以及无锡蠡湖、常州武进淹城春秋乐园、环球动漫嬉戏谷、武进春秋阖闾城遗址、苏州园林、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等旅游胜地。
太湖大桥为中国内湖第一长桥,1994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大桥东起苏州吴中区(原吴县市)胥口渔洋山,西至西洞庭山,途经长沙、叶山两岛,由3座特大桥组成,全长4308米,181孔,桥面宽12米。桥体简洁明快,轻巧新颖,富有时代感,与太湖山水相得益彰。大桥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西山诸岛的交通问题,而且为开发和利用太湖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加快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尽快建成环太湖旅游经济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治理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以及农业排放和旅游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人多水少的矛盾逐步凸显,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饮用水不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1996年国务院召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现场会,标志着对太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始。1998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2011年11月1日起,中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2013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出台实施。 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浓度19毫克/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氨氮浓度0.15毫克/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浓度4.2毫克/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氮作为单独评价指标,浓度1.68毫克/升,处于Ⅴ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7.3,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中达到2017年水质目标的为望虞河、梁溪河、直湖港、太滆南运河、大港河5条河流,其余8条有不同程度的超标。48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