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为缓解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缺水问题,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引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是中国战略性、全局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南水北调的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连通起来,构成“四横三纵”的大水网体系。
背景
中国总体水资源短缺,地域分布不均。北方水少,南方相对水多;北方水资源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剧烈,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耕地面积依次约占全国的35%、35%和40%,在中国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内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量的短缺导致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长期过度利用地表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出现海水入侵、地面下沉、水质变差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水资源的短缺。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长江流域人均水量虽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但水资源在中国相对丰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000亿立方米,为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的4.4倍,南水北调工程可支持北方缺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概况
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调研和论证,从50多种规划方案中遴选,最终分别在长江的下游、中游、上游划定3个调水区,依次构成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3条调水线路。3条调水线路与中国地势天然自西向东的3级阶梯相适应;互为补充,不可替代;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工程
位于第3个阶梯东部,从长江下游引水,由于地势低,大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抽水北送,主要供往淮海平原东部及胶东地区。由于东线工程可以利用现有的泵站和河道,工程相对简单、投资小、易于建设。东线工程分三期实施,总调水规模148亿立方米。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正式开工,2016年1月开始供水。
中线工程
位于第3个阶梯西部,从长江中游的支流汉江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东侧通过,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工程投资较大,规划分二期建设,总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正式开工,2014年12月正式通水。
西线工程
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各线路的总称。调水线路从青藏高原或其东缘(第1个阶梯)通过,居高临下,能控制很大范围,但从其工程难度和可调水量考虑,以担负西北地区的补水为宜。西线工程位于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褶皱强烈、活动断裂较发育;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西线工程技术难点较多,工程投资大,规划分三期建设,总调水规模170亿立方米,截至2021年尚未开工。
整个工程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截至2016年9月底,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619.7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91.3亿元,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28.9亿元和2143.7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97.6%和99.9%。
截至2020年12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惠及约1.2亿人口。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综合效益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推进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保障了国家水安全。
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东线工程的水质污染、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影响、西线工程对调出区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逐步予以缓解或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