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
“中世纪”这一概念本身是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是指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中间时期,一般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中世纪欧洲的科学主要包括对自然的研究、数学和自然哲学,但由于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规定的界限。”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一般可以把中世纪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5世纪至10世纪,这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科学的衰落期,是科学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个时期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不仅如此,在技术史上也乏善可陈,甚至是技术的倒退时期。这段时期欧洲手工业衰败,除了农业技术略有进步外,从整体上看,中世纪前期欧洲的技术和罗马帝国兴盛时期相比是大大倒退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000年往后,是欧洲科学技术的复苏期,这个阶段现代科学的轮廓开始逐步出现,科学活动也重新开展起来。通过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学习古希腊科学文化、开办大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的研究都对科学革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在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水力机械、风力机械、各种铁制机具普遍应用于冶金、采矿、纺织各行业,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欧洲中世纪科学
查理曼大帝——科学与文化复兴的倡导者
在公元9世纪,统治者和教会领袖意识到教育是维护团结与和平的关键。查理大帝[注]在英国僧侣阿尔昆[注]的协助下进行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即文化复兴和教育改革计划,试图重建知识作为中世纪社会的基石。他利用天主教会传播知识和教育、艺术、文化。他下令翻译了许多拉丁文本并推广天文学,在整个政治和社会动荡期间,这种坚持学术追求的理念,使欧洲中世纪出现了些许文艺复兴的征象。
翻译运动与大学的诞生——科学与经院哲学的重生
从1050年左右开始,基督教学者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将阿拉伯文的论文译成拉丁文,到12世纪末,拉丁语的读者们已经可以得到希腊-阿拉伯知识的主体了。到下一个世纪的末叶,甚至是下一个世纪的中叶,阿拉伯文的科学文献中真正重要的内容他们几乎都知道了。在阿拉伯著作的刺激下,一些翻译者努力去再发现希腊文的原作,他们直接翻译原本译自阿拉伯文的希腊文译本,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天文学大成》。 受益于大量文本的翻译,这一时期见证了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大约1200年,在大部分翻译完成后就开始创立。翻译为新兴大学提供了可直接使用的课程课本,由精确的课程组成了科学、逻辑学和自然哲学。大学崛起的直接结果是重新获得和了解了古代科学和科学知识并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和繁荣。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1200年左右被翻译成拉丁语,围绕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讨论极大地激发了科学研究。
R.培根——中世纪实验科学的光芒
英国R.培根是第一个提出、使用“实验科学”概念的人,他认为只有实验科学才能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是科学方法形成背后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药、炼金术和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反对经院式、教义式的盲目信仰,对宇宙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认为:“自然的经验是不完善的经验,运用它的只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善于进行实验的本领则高于它,高于一切思辨知识和艺术,这种科学就是科学之王。”培根从事过许多物理学、化学与光学等实验,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给人以启发的科学设想。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比同时代人更早地认识实验与数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应用的实用价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