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26.9K
9130

双墙秧歌

流传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地区,是当地民间社火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来,一说起源于明朝中期,由陕西传入;一说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山西传入。河口地区的社火活动原由河口镇(今双河镇河口村)公街上的商务会主持操办,因有公街秧歌之名。后因双墙村的秧歌最负盛名,而双墙村艺人又是社火活动中的主要力量,商务会转请双墙村支持操办河口镇的社火活动,从此公街秧歌改称双墙秧歌。

双墙秧歌多于春节期间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艺人开始排练,正月初十踩街,十一拜庙,十二迎喜神,直至元宵节。表演形式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在队伍行进或走街串巷时表演。社火队通常是由三条龙开道,秧歌队舞动跟随,之后是狮子、高跷、旱船、抬阁等。场子秧歌是社火队化“布施”时,在宽阔空地上进行的表演。场子秧歌内容丰富,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比较复杂,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无固定动作,众角色拿着道具随着音乐节奏绕圈走(俗称踢场子、打场子),待场子打开后即表演小场。小场由文秧歌和武秧歌组成。文秧歌以歌为主,代表节目《踢鼓子》因舞者在表演中踢腿击鼓得名,表演时先舞后唱。舞蹈由一男一女二人表演,男扮公子为丑角,女扮拉花为旦角。武秧歌以武术为主,代表节目有《孙悟空大闹老鼠洞》《快活林》等。表演者装扮成不同人物,由一人演唱所演节目的故事,其他人运用跌打滚翻等武打动作演绎内容。

9130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房县火龙
下一篇:秀山花灯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