砣机琢玉
中国古代用于将玉石琢制成器的机械。
古玉加工涉及开解、琢磨、穿孔和抛光等多个环节,早期主要是磨光和饰以简单纹饰。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4000年),已熟练运用了切割、弦纹阴刻、钻孔、镂空和浮雕等琢玉技艺。后世通行以琢玉机制作玉器。
有学者推测中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或良渚文化时期已使用原始砣机治玉。据《宋史》卷六十五“五行志第十八”记载,南宋(1127~1279)之时“碾玉为首饰”,首饰应是以琢玉机械来制作的。元代(1271~1388)方回(1227~1305)撰《桐江续集》载:“虽然生玉者石也,玉之成器则有待于玉工,碾之以机铁,礲之以水沙,非一朝一夕而后登缫藉。”其中“以机铁碾玉”显然是指用机械来加工玉器。明代(1368~1644)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篇:“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这是迄今所知最早以文字附图对琢玉机基本形态及工作状况的描绘。清代(1636~1911)画家李澄渊在光绪十七年(1891)作《玉作图》,包括捣沙研浆图、开玉图、扎(铡)砣图、冲砣图、磨砣图、掏堂(膛)图、上花图、打钻图、透花图、打眼图、木砣图和皮砣图共12幅图,并附图说解释部件、材料及工具和操作内容。S.H.汉斯福德(S.Howard Hansford)于1938至1939年对北京的制玉作坊做过多次考察,在其著作《中国琢玉》(Chinese Jade Carving)中附有多幅照片,展示了琢玉机和琢玉工序。所拍摄的琢玉机与《玉作图》描绘得基本一致。 民间还保存了传统琢玉机——水凳的制作技艺。水凳下以支架和锅架支撑,上由面板、凳槽、框帮和千斤以及抽屉等构成。另有山子、相板、楔块和踏板以及坐凳相配合。再按形制尺寸和琢玉工序所需,制作若干木轴、铁轴。轴上车出三角槽口,便于支撑定位。木轴一端用玻璃胶粘接铡铊,以螺丝紧固,另一端嵌短铁轴,用于支撑。铁轴端用紫胶粘接需用铊子,再微细调整位置,打磨铊子周缘,确保轴和铊子旋转时的同轴度和稳定性。
雕琢工具有铡铊、錾铊、勾铊、碗铊、轧铊、钉铊、冲铊、膛铊、弯铊、磨铊以及擦条、锼弓子和研磨铁盘等。传统的铡铊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多为钻石铊代替。另有不同种类的钻孔和抛光工具以及磨料、紫胶、蜂蜡、大铁锅和筛子等辅助材料和工具。制作玉器,一般需经选料、审料、设计、琢磨、抛光、保养与保护这几个环节。除选料、审料、设计和钻孔外,其他工序如开料、碾磨、掏膛、上花、打钻、透花和抛光等都要用到琢玉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琢玉机在材料和结构上有很大改进,动力也由人力转换为电力,传统琢玉机逐渐被电动琢玉设备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