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顺门事件
中国明代嘉靖三年(1524)七月,京官群体在紫禁城左顺门前伏哭并遭到杖责的政治事件,是明代大议礼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无子继承皇位,本应由兴献王入继大统。但因兴献王已去世,便由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按照祖训,明世宗必须过继给明孝宗为子,表示皇位继承自孝宗一脉。 明世宗在即位后称明孝宗为“皇考”,称其生父兴献王为“本生考”。嘉靖三年五月,称其父为“本生皇考”以示尊崇,并有意将生父称为“皇考”。大臣张璁、桂萼为追求政治利益故意迎合明世宗,提议直接称为“皇考”。明孝宗的尊号则会相应变更为“皇伯考”。如果孝宗改称“皇伯考”则意味着孝宗正统的传承就此中断。群臣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以劝谏的形式让世宗改变初意,先后有360多人上呈14封奏议。但明世宗对群臣的奏请始终不予理睬。
三年七月,包括阁部大臣在内的各级京官200余人(实际是参与大议礼事件中的700余位官员的代表),在内阁首辅杨廷和其子杨慎的提议下一同在左顺门前伏哭,来表达对明世宗推尊生父的抗争。 明世宗对官员的群体行为表现出极度反感,根据哭谏者的品级差异而予以不同处分,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受廷杖之刑。受杖刑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打死、多人被打伤,8人削职充军。明世宗以武力形式取得了尊称生父的胜利。
左顺门事件是大议礼事件的转折点,对明代的人事布局和政治伦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人事布局而言,明世宗利用左顺门事件对官员群体展开一系列清洗,对参与左顺门哭谏的官员进行不同程度的排挤和打压。迎合明世宗的张璁、桂萼等受到重用。就政治伦理而言,左顺门事件极大地打击了明朝仗节死义的士风,确立了皇权不可挑战的准则,这对士大夫以礼法治天下的思想产生了极大打击,从此对皇帝不分是非地迎合成为考验政治忠诚的首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