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兵变
大同,古云中之地,明代因地近“北虏”,而且为京师的防御右翼,军事防御任务颇重。既有山西行都司、大同镇及诸多卫所错置,又有来自山西都司、河南都司的边操班军。因地势相对平坦,易攻难守,大同军镇防御中多有修筑边墙、军堡、挖壕堑的现象。嘉靖三年(1524)七月,因修筑大同镇北五堡,徙镇卒戍守,发生了第一次兵变。早先御史张钦奏请修复大同镇城北部旧有的宣宁、水口、黑山3堡,增兵戍守。二年九月,巡抚张文锦又在张钦的基础上提出于镇城东部阳和界、西部大同左卫界分别增筑柳沟堡与桦沟堡,得到朝廷允准。三年七月,水口等五堡修筑已近尾声,张文锦按原议从镇城官兵中选调2500名举家迁至新堡戍守。镇卒既不满劳役,又惮于五堡离镇城较远,极易受蒙古抄掠,多不愿徙戍。参将贾鉴受命催督军兵赴边,杖责军兵队长,镇卒郭鉴、柳忠等遂倡乱,杀贾鉴。张文锦担心乱兵勾连北虏,遂派遣副总兵时陈、游击叶宗等招抚之。但乱兵还镇后,张文锦夜捕管队官关山等。乱兵恐惧,又相聚攻掠行都司、镇巡官署及武库,释放狱囚,杀死张文锦。八月,朝廷原拟专为抚处,并改派镇巡官。后又改为整兵相机征剿,大同情势再度恶化。十二月,大同总兵桂勇诱杀郭鉴等,郭鉴之父郭疤子与徐毡儿、胡雄等聚众攻桂勇住所,代王、潞城王、博野王等纷纷外逃。大同巡抚蔡天佑等人奏请朝廷寝兵,对乱兵分化瓦解,擒斩首恶,赦其胁从。四年三月,最终平息。
十二年十月,第二次兵变,发生于蒙古部渡河屯驻大同塞外,大同总兵官李瑾提议在天城左孤店等处疏挖濠堑40里抵御蒙古骑兵,得到总制刘源清认同,限令三日完工。由于李瑾平时统驭士卒苛刻,催督工事又多捶楚,遂激起王福胜、王宝等倡乱,从者六七十人。乱兵烧帅府,杀李瑾,围巡抚衙门。总制刘源清一味秉持强力弹压之策,并重提五堡兵变旧事,向朝廷肆意渲染大同情势,遂进一步激化事端。十三年正月,蒙古小王子寇大同塞,乱兵鼓噪呼应。二月,朝廷调整平乱政策,以张瓒代刘源清。户部督饷郎中詹荣等人策反参与兵变的指挥马升、杨麟等,捕杀兵变主要首领黄镇及重要成员许璋等,兵变遂告平息。
两次大同兵变,皆为修筑边防工役引起,上官苛责镇卒激起素怨。乱兵人数不多,但事端却在军政官员处置失策中不断升级,对当时的北边防御一度造成不利影响。兵变平息后的几年里,不少边臣因噎废食,不敢兴起正常边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