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17.2K
4161

科恩,I.B.

生于美国纽约,卒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哈佛大学科学史系维克多•托马斯(Victor Thomas)冠名的教席教授。

1947年科恩跟随G.A.L.萨顿(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1884~1956)学习哲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科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同年进入《爱西斯》(ISIS)杂志担任常务编辑,协助萨顿工作。在萨顿之后担任ISIS主编。1961年至1962年,担任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协会主席;1961年至1968年,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第一届副会长,1968年至1971年升为会长。科恩的研究主要是在科学思想史、经典科学原著研究、科学史教育等方面,并于1974年获得科学史最高奖——“萨顿奖”。

科恩对科学史的研究是自20世纪40年代对科学家B.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开始的,其博士论文就是对富兰克林科学的研究,并出版《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一书。之后相继出版了大量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的著作,如《新物理学的诞生》(1960)、《牛顿“原理”引论》(1971)、《科学著作选:从达文西到拉瓦锡》《牛顿革命:科学观念的变革》(1980)、《科学革命史》(1985)等。其中《科学革命史》的影响力不亚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新的科学革命结构,并提出范式、反常、危机、科学共同体与科学革命等概念,而科恩的《科学革命史》则集中探讨了科学中发生革命的逻辑标准和历史标准;科学革命经历了智力革命、书面上许诺的革命、纸面上的革命和科学革命以及发生科学革命的证据。从理论框架上来看,科恩《科学革命史》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一个延续,重新梳理了17~20世纪的重大科学革命,尤其是对康德、圣西门、孔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革命观点的历史分析。

4161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李约瑟
下一篇:桑代克,L.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