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院
元老院始于王政时代,为国王的议事机构,由氏族长老组成,成员可能不仅限于贵族,一切重大事项均须经它首先讨论。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当国王去世后,元老院可代表罗马人民推举新王。
这一时期元老院继续发挥作用,并在中期臻于极盛,享有无上权威,掌管了国家的财权、行政权与外交决策权等核心权力,是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和监督机关。依据“罗马古风”做出的决议在理论上不具有法律效力,其地位低于正式法律,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得到官吏和民众的遵守。在非常时期,是唯一有资格授权执政官任命独裁官的行政机构,并可颁布带有战时法令性质的最高元老院决议。共和末期,随着罗马内战的愈演愈烈,元老院的实力与声望不断遭到削弱,手中的权力名存实亡。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后,尽管元老身份仍具有重要的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意义,但作为国家机构的元老院已沦为元首个人专制的附庸与统治工具。
元老院由卸职的执政官和其他有权势的贵族组成。共和初年,成员必须拥有贵族血统,但平民在获准担任各种主要国家官职之后便获得了进入元老院的资格。《奥维尼乌斯法案》(Lex Ovinia,颁布于前339~前318)授权监察官按照既定的准入尺度挑选元老院成员,符合条件且无罪过者不得落选。这是元老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元老资格从此成为一种终身性的荣誉头衔,被元老院开除则是重大耻辱。执政官等主要国家官员卸任后直接进入元老院的传统也很可能始于此时。鼎盛时期成员可享受多种特权,并承担相应义务:元老身穿白色长袍和特殊鞋子,可以在宗教仪式、节庆竞技等场合保留自己的专座,但不得在未经元老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前往意大利境外。
格拉古兄弟改革时期(约前133~前121)的元老院拥有约300名成员,其中大部分为已卸任的国家官员。共和末年的频繁内战一方面导致传统元老家族元气大伤,另一方面又导致元老头衔的贬值,元老人数随之扩大。苏拉独裁时期(约前82~前80)扩充为600人;凯撒独裁时期(前45~前44)在元老院中安插党羽,使其人数在前45年增加到900人;后三头政治时期再度增加到1000人以上。但奥古斯都执政后,于前28年和前18年对元老院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裁汰了其中财产资格与道德声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成员,削减为600人左右。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元首制末期。元首制时期的财政、军事大权集中于元首一人手中,但元老们仍拥有广泛的参政议政权力,并享受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专制统治加强,元老院实权日益削弱。罗马城的元老院一直延续到西罗马帝国终结后,于603~630年最终消失;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则一直维持到14世纪左右。 作为罗马史上生命力最为持久的政治机构与共和国中期的国家权力核心,元老院在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兴衰浮沉与罗马贵族共和制度的演变历程息息相关。罗马元老院的运作机制也对近现代史上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议会制度产生过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