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既是其躬身实践取得的关于茶叶生产、品饮等的第一手资料,又是其遍稽群书、广采博收历史经验的结晶,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主要内容
《茶经》原文共7000多字,分三卷,并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十章。卷上:一之源,论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论茶叶的采制用具;三之造,论茶叶的采制方法。卷中:仅四之器一章,论烹饮用具及其材质、功能。卷下:五之煮,论烹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六之饮,论饮茶风俗及饮茶功效;七之事,杂录关于茶的故事、产地、药方等;八之出,列举当时有名的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等次;九之略,论采制用具和烹饮用具的灵活使用原则;十之图,建议用绢把上述内容抄写并悬挂起来,“目击而存”便于随时对照学习。
史料价值
《茶经》的史料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茶经》内容不少是陆羽亲历所得,所以奠定了该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如《茶经》对当时全国茶区分布作了记述,同时对各地茶叶品质的高下作了评价,其中不少名茶由《茶经》首次挖掘记录。从陆羽《茶经》记述的产茶地域可见唐代的茶业已遍及当今大部分茶区,为考察唐代茶业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二,《茶经》发掘、记录了自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及隋时有关茶的人文故事和典籍记载,可谓对唐代之前茶文化的总结。如“七之事”中的史料涉及面非常广,有关于茶起源的神秘文化色彩、茶与社会伦理、茶的神奇功效、茶的流通形式等。这些资料不仅对于茶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也为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文学等诸多学科保留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例如《四库总目提要》记载:“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文化意义
《茶经》不仅记述了茶叶的制作方法与品饮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茶饮的物质特性与人文精神中找到了契合点。其文化性具体表现在注重茶饮的艺术性和提升茶饮的哲学意念。《茶经》不仅把茶当作健身益思的饮料,同时也提示从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例如,对煮茶沫饽变化的描述犹如观赏景色:“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陆羽主张茶艺至美,技术至精,饮茶者在“精”“美”之中陶冶情性、升华品德。率先提出饮茶者的道德修养:“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茶经》的出现,标志着茶学体系的初步构成。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