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K
2483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亦称“踩花山”或“踩山”,苗语为“奥道”,“奥”意为祭奠,“道”意为山坡,是苗族民众祭祀祖先以及招集因战乱和长期迁徙失散族人的族祭活动。最早可见于宋代汉文献记录中,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贮缸酒于树荫,饥不复食,惟就缸取酒恣饮,已而复歌。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屏边及周边地区的苗族就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整个活动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仪程,每个仪程均有特定的内容。立杆,主要有选场、选杆、挖洞、立杆四项内容。所立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物,一般选高大笔直的杉树做花杆,并在农历腊月十六至二十八日间确定立杆地点,并树立好花杆。立杆时,花杆顶端须朝东,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祭杆,寓示祭祀祖先、追述历史。第一天,主持仪式的老者带着九男八女(意为苗族祖先蚩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女儿)面向东方,在花杆前举行祭杆仪式,围着花杆唱苗族古歌——《花山起源之歌》,唱毕,祭杆活动结束。闹杆,即民俗欢庆活动。内容丰富,有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民间武术表演、打陀螺、蹬足架、赛马、民族服饰展示等,其中贯穿着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收杆,由仪式主持者唱收杆歌,芦笙师吹收杆曲,然后将花杆挖出,倒向西方,但不能着地,并由芦笙师吹着芦笙曲引路,带着年轻人抬着花杆回到花山节主持人的家中,整个节日活动结束。
花山节节庆活动内容丰富,既是苗族祭祖、追述历史的节日活动,也是展示苗族服饰、歌舞艺术的重要平台,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2014年,花山节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侯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