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K
2325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明朝中期,鹤庆已有加工制作银铜器具、饰物的手工艺匠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融民族审美与精湛技艺于一体,独具特色。
鹤庆银器以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主要有13道工序,分别为选材、熔炼、敲片锤揲、制模(制出初模,将银片放在初模上锤打出初步形状)、充模(向银坯里注入松香等填充物)、錾刻、拉丝(将银加工成丝,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首饰)、金银错(在器物表面铸成凹槽图案,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用错石磨光)、熔化(通过高温将松香等填充物去除)、组合焊接、清洗(用梅子醋、酸木瓜汁将银坯上面的杂质除去)、打磨、抛光。需要的工具有木树墩、化银用的锅和火炉、风箱(鼓风机)、大小不同的錾子、小锤、吹灯、挫刀、松香、梅子醋、洗洁剂、铜丝刷等。
鹤庆银器制品光泽度好、抗氧化,不易变色,且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包括宗教法事用品、首饰以及各式茶具、酒具、炊具、刀具等,涉及藏族、白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生活用品近百种。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九龙壶、银包木碗、青稞酒壶、佛盒、百家锁、寺庙建筑装饰物等。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精湛,蜚声国内,是白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少数民族银器锻制的典型代表。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寸发标、母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