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8.1K
1182

国剧学会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有感于“彼邦宿学通人,对吾国旧剧之艺术,有缜密之追求,深切之赞叹,愈信国剧本体固有美善之质,而谨严整理之责任,愈在我剧界同人”,归国后,与余叔岩洽商,取得共识,并获银行界人士资助,遂发起组建国剧学会。1931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梅兰芳、余叔岩联名发表《成立国剧学会宣言》(见《国剧画报》第1卷第1期)。会址设北平前门外虎坊桥45号。参加者有社会各界名流、京剧研究家、京昆知名演员、乐师等。选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清逸居士、张伯驹、傅惜华及当时的北平市长周大文任理事。理事会下设指导股、编辑股、审查股、总务组,分掌各项业务。另附设4个实体组织:一是图书馆,规模不大,以著述京剧内容的书报刊物为主。藏有余三胜本《空城计》《教子》,程长庚本《七星灯》《朱砂痣》《临江会》《状元谱》,王德胜本《镇潭州》,王九龄本《托兆碰碑》,史松泉《施公新传》12卷,汉剧《关公挑袍》等,均为珍品。二是陈列馆。收藏品类繁多,有戏班报庙花名册、京剧剧本、京剧盔头、髯口、脸谱、服装、靴子、文武场乐器、古戏台照片、名角唱片等珍贵资料10万多种。每周展出3天,供中外各界人士观览。三是编辑出版戏剧杂志、刊物。1932年1月出版《戏剧丛刊》第1期。同年5月、12月分别出版第2、第3期,1935年出版第4期;另有《国剧画报》刊载戏剧杂论、文物、剧照,以图文并茂的崭新面貌问世,该画报始于1932年1月,止于1933年8月,共出版70期,均为探讨、研究京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四是国剧传习所,于1932年5月12日正式成立,以素有戏学知识、文化水准的青年为对象。学员有老生组刘仲秋等35人,昆曲老生刘鹤鸣1人,旦组郭建英等13人,净组章铭鸿等3人,小生组高仲清(高维廉)等4人,武生组郑枢等2人,音乐组成耐如等16人,共74名。聘王泊生、徐兰沅为教务主任。聘王荣山、鲍吉祥、孙怡云、郭继香、冯蕙林、钱宝森、朱桂芳、朱玉康、徐兰沅、霍文元等担任各行教师,讲习剧艺。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王泊生等,也经常参加讲授表演经验、戏曲组织、身段脸谱等课程。在各组习练念唱、身段的基础上,采取“大学习单元”方法,即以一剧为中心,各组共同完成之。该传习所学员经过4个月的基础训练,至9月即在址内新筑戏台首次习演《射戟》《武昭关》《武家坡》3剧。此后,每周习演一次,以促进学员习艺之积极性。学员在所习艺期间,每人至少可以在20个剧目中扮演自己行当的角色。1933年初梅兰芳迁居上海,理事会改组,会址移于琉璃厂海王村公园。同年12月,因经费关系,传习所停办。1935年,国剧学会迁入和平门内绒线胡同45号。1938年7月,理事会再度改组,会址改设西长安街华北广播协会内。先后成立昆曲研究会及中国音乐研究会。1941年3月,为研究、改进京剧,谋求恢复国剧传习所,特改设京剧研究会,召业余京剧爱好者入会,聘张荣奎、魏莲芳、诸如香、钱宝森、刘砚亭、李春恒等为教师,每周教习3次。能登场演唱者,有老生佟宝鑫、刘伯华(女),小生何建之(兼旦),武生樊子期(樊放),老旦朱嫱(女),青衣殷耀华(女)、梁蔚如、张岚(女),花衫李升辅,净脚杨玉铨、连墨庭、李卓人等。曾数次在长安大戏院举行公演。其时,国剧学会之研究、编纂工作及陈列馆展出等,皆已停顿。1947年8月,齐如山在各界敦促下,于北平重建国剧学会,址设霞公府南夹道67号。学会虽设研究组、搜集组,但未见成果,只将以前的陈列品再度展出。1948年初,又以国剧学会名义演出齐如山编剧、徐兰沅导演的《桃花扇》数场。同年冬,齐如山去台湾,国剧学会告终。

1182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下一篇:海派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