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1.4K
5915

海派

“海”指上海,“海派”与北京的“京派”相对而言。上海在近代崛起后,成为京剧在南方扩展的重要据点。清同治、光绪年间,北京的皮簧戏南来上海,在都市戏园舞台上,经过了激烈的艺术竞争,先后吸收了徽戏、昆腔戏、梆子戏等某些因素,又接受了西方话剧、电影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上海特色、近代文化特点的京剧流派,是为海派。它是京剧在上海的演变结果。

海派的主要特点是:①开创适应时代情绪,表现现代生活的风气。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日益高涨,当时上海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也在戏曲改良运动的狂飙中被推向唤起民众的前沿。关心和从事戏曲活动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陈去病、陈独秀、柳亚子等纷纷发表文章,号召戏曲艺人关心国家命运,进行戏曲改良。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等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种戏曲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他们在报刊上提出了戏曲改革主张:编演新戏,以新戏反映民族危机,宣传民主、爱国思想;革新艺术,“采用西法”来改进舞台艺术。随后,以汪笑侬、潘月樵、夏氏兄弟(月珊、月润)等为代表的上海京剧艺人把戏曲改良付诸实践。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近代化剧场“新舞台”,又编演了《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瓜种兰因》等大量时事新戏。上海京剧舞台上的时事新戏对西方话剧(通过文明戏的中介)借鉴较多:旋转舞台上设彩色油画景或立体实景,人物着清装、时装或洋装,在表演上突破传统戏曲程式和京剧唱腔规范,增强了念白说理成分等,形成了演唱文辞通俗化、场景写实化、表演生活化的格局。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评介这些现象时说:“那戏的性质,不知不觉地趋于写实一途了。”②与市民趣味、商品属性同生俱来的世俗化特性。辛亥革命后,京剧在上海由政治革命的工具还原到市民大众娱乐的形式,在为革命而呐喊的热情大幅下降后,海派把表现题材的重点转移到迎合市民观众的社会新闻、家庭伦理、言情故事上来,《枪毙阎瑞生》《失足恨》《黄慧如》以及取材于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的剧目大量涌现,使海派的世俗化特性充分地反映出来。③标新立异的价值取向。海派高度的商品性与市场性引来了竞争意识的强化与竞争行为的激烈,标新立异成为海派又一鲜明特点。从舞台演出形式来看,先是以“新戏、新角、新彩、新砌”为争胜资本,偏重于新剧目、新演员阵容和技艺水平的较量,而后又以表现形式的出奇出新为竞争手段。20世纪20年代后新颖奇特的灯光布景、机关布景和真刀真枪、多音联弹等比比皆是。

5915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国剧学会
下一篇:糖类营养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