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彩塑
有泥人、面人、鬃人、绢人多种。民间彩塑起源甚古,题材广泛,旧时多用作敬神的“花供”或殉葬品,也有民间玩具。自京剧盛行后,亦以京剧人物、戏出为表现对象,爱好者用作居室点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北京“面人汤”,以及无锡、苏州的手捏戏文等。
“泥人张”是天津张氏彩塑世家的俗称,享名已有一个半世纪。第一代艺人张明山(名长林)约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自幼随父学做泥塑,13岁时已能创作。道光二十三年(1843),余三胜到津演出,张明山为之塑像,神态逼真,自此声名大振。以后又为谭鑫培、汪桂芬、杨小楼等名角塑像。还捏塑了许多以二人或三人为一组的戏出,如《黄鹤楼》《断桥》《春秋配》《回荆州》等。传说他在看戏时,“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捏,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1947年3月24日《大公报》)。他与画家任伯年友善,赴上海造访时赠以彩塑《武家坡》。第二代传人为张明山之子张玉亭(名兆荣),所塑《黛玉葬花》颇得梅兰芳舞台风韵。第三代传人为张玉亭之侄张景祐,所塑《四郎探母》亦为传神之作。1959年,天津成立彩塑工作室,传人已不拘于张氏子弟。“泥人张”的作品,一般高不盈尺,用细泥塑制,手法有拍、捏、压、挑,风格写实,造型准确,姿态表情生动,衣纹细致自然,且有质感,设色明丽而又古朴,不涂清漆。画家徐悲鸿《对泥人张感言》一文云:“至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大陆》1932年第1卷第1期)
“面人汤”以汤子博(名有彝,1882~1971)为代表人物。其弟汤子高亦为面人能手。面人系小麦粉、江米粉和防腐剂以开水调合成面团,经过加温,放入各种所需颜料后,用手捏塑而成。其大如手掌,小如果核,四体具备,五官清晰,形象鲜明生动。戏出多以二人或三人为一组,装在玻璃盒内,供案头把玩。京剧作家翁偶虹与汤氏兄弟颇有交往。翁氏青年时爱唱花脸戏,每演一个角色,就请“面人汤”捏一个面人留作纪念。因见面塑的“服装脸谱虽不离格,而姿势神态总不惬意”,乃亲自摆出身段,以供摹捏,并为其戏出作品设计构图,以表现最富有戏剧性的瞬间,“懂戏的顾客便争先恐后地购买而去”。翁偶虹在其回忆录中还记叙了1935年与高庆奎去隆福寺赶庙会,至汤子高面人箱座,请其当场为高庆奎捏塑《战长沙》的情景(详见《翁偶虹编剧生涯》第88~91页)。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汤子博工作室,专门从事面塑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传人有汤子博的次子汤夙国等。
在北京还流行一种鬃人,创制者为清末老艺人王春佩。鬃人以胶泥做人头,纸浆做身胎,再用各色绢纸做戏装,唯下身无脚,戏装之下竖粘一圈猪鬃,故名。戏出以二人、三人为一组,高约三寸;大型戏出以十数人为一组,高约六寸。鬃人放在铜茶盘内,用棍击盘,借铜盘的震颤力,鬃人可团团转动,其两只胳膊以铁丝贯穿,亦随之挥舞。老北京人呼此为“铜茶盘子小戏出”。制作者多深通京剧,鬃人的穿戴扮相以及把子均一如舞台演出。有大型鬃人戏出《八大锤》,山头岳飞观阵,山下陆文龙与四锤将交战,另有金邦四锤将,其盔、靠及脸谱无一不精,所用的八对锤也能精致地做出“大四件”和“小四件”的传统样式,熟悉者可一一辨认其名目(详见《翁偶虹编剧生涯》第82~84页)。
无锡惠山和苏州虎丘是泥人、绢人历史悠久的产地。惠山泥人分粗、细两类。粗货以单片模复制生产,“小板戏”为其产品之一。戏曲人物四文、四武各为一组,分插在泥板上,无故事情节,上色粗犷,图案简朴。细货即手捏戏文,艺人可运用其技巧,捏塑出极有个性特色的戏曲人物和演出场面,是惠山泥人中极有艺术价值的品类。初以昆曲为题材,清同治以来也取材于京剧。著名艺人有秦仁金、傅润泉、陈桂荣等。1954年9月成立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一度衰微的泥塑艺术得以恢复。老艺人蒋子贤(1884~1957)、陈毓秀(1896~1970)、王士泉(1903~1981)精心制作了一批京剧彩塑,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断桥》《拾玉镯》等。虎丘泥人也很有名,常以8出或16出为一堂,承之以盘架,供节日陈列,以代酬神演剧。苏州绢人为虎丘泥人的特殊品种,约始于清中叶,以虎丘山塘汪春记的作品最为出色。传世作品有《长坂坡》《金雁桥》《杨排风》等。绢人高约半尺,头与足用泥捏塑,冠服用丝织物制作,又称绢衣泥人。“开相”细致传神,甲胄袍服、纶巾羽扇、丝绦流苏色色皆备,综合盘金、刺绣、贴花、彩绘多种手段,使作品达到绚丽精致、宛然若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