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K
9503
徽汉合流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汉调(楚调)艺人入京搭徽班演戏,先后有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王洪贵、李六、龙德云等,所唱为汉调(楚调)。米应先为春台班当家老生,继之者为余三胜、李六。王洪贵与李六同时享名,为和春班第一老生。龙德云工小生,与王洪贵同班。汉调(楚调)艺人搭入,其所唱为汉调皮簧戏。至于汉调(或楚调)在京中流传的记载则早于徽班进京,如作于乾隆四十八至五十年(1783~1785)的《燕兰小谱》“咏四喜官”条,就说他“本是梁溪队里人,爱歌楚调一番新”。在《金台残泪记》中记述到乾隆时京中艺人事,也称“当时蜀伶而外,秦、楚、滇、黔、晋、粤、燕、赵之色,萃于京师”。其所说之“楚色”,当指来自湖北或湖南的艺人,其所唱之腔当属楚调。又如安徽望江人檀萃,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督运滇铜赴京,曾写两首《杂吟》,咏北京剧坛事。其中一首云:“丝弦竞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哤;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依据其原注所说诗中之“二黄”出于湖北(黄冈、黄安),属楚地之西曲,亦即京中流行的楚调二簧。不过,它的语音已有些杂乱。由此,不难看出,湖北的楚调(汉调)实际上比徽班带徽调来到北京的时间要早些。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也说,三庆来京,“徽人多彼时所谓新腔,因以前多汉调也”。但那时汉调仅为京中乱弹诸调之一种而已。而且,当时还没有关于西皮调的记载。直至1790年徽班进京,并站住脚跟之后,嘉庆、道光年间才有汉调(楚调)艺人来京搭入徽班演戏之举。把汉调(即西皮调、二簧调)带入徽班,造成徽汉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使北京的徽班成为徽、汉艺人创造京调皮簧戏的基地。在嘉庆至道光年间北京出现的这种变迁,戏曲史家称为“徽汉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