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创建
39.7K
8353

四大须生

1921年后的一个时期,余叔岩以四功(唱、念、做、打)精粹,受到观众的推崇,在北京取得京剧须生领袖地位。1928年余叔岩因体弱难支,谢绝舞台。20世纪30年代初,高庆奎以嗓音高亢,气力充沛,善唱悲愤激昂腔调,马连良依凭丰富多彩的语调音群,洒脱、飘逸的形体表演,各领风骚,享誉南北。社会人士推崇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个性化的艺术成果,并称京剧须生“三大贤”,故当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余大贤”“高大贤”的尊崇字样。1935年5月,高庆奎嗓败,脱离演戏生涯。北平京剧界除马连良以须生挑班,言菊朋偶尔组班演唱之外,其他须生大都在旦脚自组的戏社充当二牌。爱云馆主于1939年著文说:“须生三大贤,因余、高辍演,已渐成过去名词,亟应再选择正在演唱之须生数名,以与四大名旦媲美。”(《立言画刊》载《四大名生》)著者以个人意见,推谭富英、马连良、言菊朋、孟小冬为四大名生。但披露后,未获多数人之响应而无闻。1941年3月15日,《立言画刊》创办人兼社长金达志,用红叶笔名,在该报发表《由于伶人之滥组班谈到杨宝森》一文,认为“以现在须生论,谭富英、马连良在社会早有定评,除谭、马之外,还有一奚啸伯,再去寻找画等号须生,真如掘发古物一般难寻。而真有功夫的,能够具有挑大梁资格,唯有一杨宝森”。著者在该文中又感叹地说:“宝森一出《探母》,在现今须生中,可占数一数二地位,惟未若其他之须生大红大紫,吾为宝森叫屈不已……”这篇文章影响很大,附和者甚众。紧接着,有鸿飞者于同年6月21日在《立言画刊》著文,专题介绍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三人之艺术佳点。12月,《半月戏剧》发表行天的《当代须生谈荟》,列举当代须生人才23人,特将谭、马、奚、杨四人,排为一、二、三、四名。此后,“四大须生”一词,渐昭于世。后来,又将四人名序排列,改为马、谭、奚、杨,一直流传至今。“四大须生”之由来,大体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界从研究、提倡艺术流派出发,在须生“三大贤”外加上言菊朋,即余、言、高、马,并称之曰“前四大须生”,马、谭、奚、杨则退居为“后四大须生”。前后四大须生,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各自形成具有影响的艺术流派。它对丰富京剧艺术的多样性、欣赏性以及促进新流派的成长,均具积极意义。

8353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均为商业内容展示,仅供参考,不具备专业问题解决服务,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948026894@qq.com 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上一篇:徽汉合流
下一篇:金菊奖
一秒推